2015年年底,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互联网+四川制造”实施方案》,明确我省推进相关工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到2020年,我省将培育10个全国领先、行业主导的互联网工业平台。
作为绵阳工业的领头羊、“两新”产业的排头兵,长虹早在2004年就提出变“制造”为“智造”,2009年,长虹开始向制造业高端化转型,逐步在研发、制造、物流、财务、营销等运营环节实现信息化;2013年,长虹又提出了以“智能化、网络化、协同化”为重点的“新三坐标”智能战略,将智能制造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一个高度。
机器换人
长虹率先开建“无人工厂”
隆冬时节,浙江嘉兴,长虹旗下华意压缩加西贝拉公司第三工厂,宽敞整洁的机加车间里,一排排流水线前只有零零星星的工人在操作电脑、维护仪器,取而代之的是高大的机器人手臂正在几个工位上有序操作。“这个项目平均6秒钟可生产一台压缩机,是目前全球行业升级版的示范生产线。”加西贝拉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总经理周建生说,这条生产线为公司自主研发建造,是全球行业内领先的智能化生产线,整条生产线实现“机器换人”50%以上。也就是说,在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制冷压缩机研发制造基地的同时,加西贝拉已经在国内率先尝试实践“无人工厂”。
事实上,“机器换人”、“无人工厂”都仅仅只是智能制造中比较容易被普通人理解的那一部分内容,智能制造更加深刻的内涵,在于信息化+智能化。通俗地解释,在“万物互联”的智能制造时代,所有零件、设备都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件成品都有自己的基本信息编码,一扫编码便能获知全部信息。
在长虹智能制造车间里都有生产信息看板,工人通过这些信息看板来监控生产环节,若出现质量异常,信息看板会及时提示。不光如此,在智能工厂里,生产计划、物资采购、品质管理、工程技术等部门的专业人员,都可以通过系统专用的报表平台,来掌控从原材料入库到电视整机出厂全过程的生产信息,可以查询到每一个零件、产品的生产信息和出库物流信息,包括生产流程、时间,操作工人姓名,成品装在什么车上,什么时间出库,物流人员、检验人员等信息一目了然。打个比方,某个零件精度不够,一扫码便知道问题出在哪一个环节,操作人是谁。“这样,生产过程变得全程可控、可追溯,人员管理、作业过程、生产管理、物料管理都可控和可追溯,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和质量管理能力。”周建生说。
领先一步
从智能制造到私人定制
刚刚过去的2015年,“长虹智造”已然成为国内外的耀眼明星:
7月,在工信部公布的全国首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中,全国共46个项目入选,长虹的彩电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智压群雄”,成为四川省唯一入选项目。
9月,在2015年米兰世博会的“长虹日”上,长虹CHiQ家族与特别为2016年欧洲市场准备的代表性产品,以及新一代双核驱动智能电视机和冰箱系列产品纷纷亮相,完美地诠释了长虹的创新技术魅力,产品的便利性与体验的舒适性让各国嘉宾们赞不绝口。
11月24日,中国(绵阳)科技城与同济大学在上海举行智能制造合作交流座谈会,并签署中国(绵阳)科技城、同济大学、中物院、长虹公司智能制造产学研合作协议。此次签署的智能制造合作协议,是以同济大学“工业4.0-智能工厂实验室”为基础,由同济大学与长虹公司作为研发主体,在科技城组建“中国(绵阳)科技城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内容包括:建立智能制造的标准体系,以及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究、应用示范与技术转移等。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积累,长虹已经在黑电(电视机)领域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智能制造体系,建立了最值得称道的智能制造执行系统(MES系统);在白电(空调、冰箱、洗衣机、小家电等)及白电前端领域,也率先建立起ERP、PPCO系统,逐步向工业4.0时代迈进。然而,用机器人、自动化设备等技术手段武装工厂,是智能制造的第一步。智能制造的最高标准是个性化定制。长虹已经领先一步,瞄准了更加高端、人性化的私人定制。“下一步,我们要在云端大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不同消费群体的使用习惯与喜好,开放定制参数。这样,消费者就可以通过制定参数的不同组合,挑选适合自己的产品。”长虹工程技术中心总经理潘晓勇说。
目前,长虹正在积极探索通过云平台,承接消费者个性需求,打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围墙”,进行全球协作制造。相信不久的将来,消费者可以像定制话费套餐一样,通过长虹的智能制造平台定制自己喜欢的产品。未来,长虹将实现定制、设计、生产协同化新型生产模式,转向“服务型制造”,带来企业商业模式的改变。
智能制造,推动长虹不断的“让想象发生”,也让“绵阳智造”更加值得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