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行业有一个共识:好葡萄酒是“种”出来的!正所谓葡萄酒“七分靠原料,三分靠工艺”。要想产出优质的葡萄酒,必须首先种出优质的酿酒葡萄。
近年来,中国葡萄酒领先企业张裕不断创新葡萄种植方式,在烟台、新疆、宁夏、陕西等中国主要葡萄产区建设了30万亩标准化、规范化葡萄园,约占中国酿酒葡萄种植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通过对位于烟台莱州朱桥的张裕葡萄基地的介绍,可以了解到这个现代化、标准化、规范化的中国一流葡萄种植园的成功经验。
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张裕朱桥葡萄基地位于莱州市朱桥镇东南部,站在该基地的高处环顾四周,目光所及是8000亩连绵不绝的葡萄绿海,葡萄绿海里矗立着整齐排列的葡萄石桩,还散落着一座座欧式的红顶小屋以及几处清澈的小湖,再远处则是高高的发电风车。恰似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田园美景。
张裕葡萄种植公司总经理邵春生称,张裕朱桥葡萄基地位于北纬37.5度附近,与法国著名葡萄酒产区波尔多地区处于同一纬度,自然条件十分适合种植优质葡萄。这里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坡度较缓,地势两边高、中间低,由东向西呈阶梯式下降,利于雨季排水。这里的气候属暖温带东亚季风区大陆气候,每年无霜期达204天,日照时数2637小时,能为葡萄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光照和热能。更难得的是,张裕朱桥葡萄基地的土壤成分以沙壤土、石碴土为主,土壤透气性较好,土中还富有大量的有机质。
邵春生说,眼前这8000亩壮观的葡萄园是张裕从当地15个村庄流转而来的。以前这里是一片人烟稀少的荒山野岭,碎石成堆。张裕将原先15个村的零散地块集中整理成连片平坦的大块地,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道路设施建设、管理用房建设、园区绿化建设等,还在葡萄园内新修建了宽敞的机械化作业公路,让大型作业机械都能到达作业地点。
与此同时,张裕还对朱桥葡萄基地的土地进行了机械化修整、土壤改良和复垦,每亩增加1吨有机肥、10立方土杂肥,使原来土壤不足十公分厚的丘陵薄地变成含土层达50公分以上的有机农田,大大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抗旱抗涝能力。
目前,张裕朱桥葡萄基地内已栽种了赤霞珠、蛇龙珠、贵人香等名贵葡萄250万珠,今年这里就可以生长出酿酒葡萄了,进入盛果期后,每年能为张裕提供3500-4000吨品质上乘的葡萄原料。
管理“三统一” 严格限产
走在张裕朱桥葡萄基地可以发现,这里的葡萄园与其它地方的葡萄园有许多不同,葡萄园内行距很大,每两株葡萄间的空隙也较大,土地上随处可见大型机械车经过后留下的车辙印迹。
该基地种植师杨亚超介绍,普通葡萄园内的葡萄株行距约为0.5米×1.5米,而张裕朱桥葡萄基地内的葡萄株行距却可以达到0.6米×2.2米。扩大葡萄园的株行距,一方面可以改善葡萄园的透光、通风属性,给葡萄生长带来更多光照,有效减少病虫害,另一方面还能满足大型机械在葡萄园里的作业要求,方便机械除草、施肥、打药、修剪等。
葡萄株行距扩大了,葡萄园的产量却大大降低了。杨亚超说,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严格控制葡萄园的产量,以提高葡萄质量,将张裕朱桥葡萄基地的葡萄产量控制在每年每亩600至800公斤内。
仔细观察这里的葡萄长势可以发现,葡萄结果的部位全部在距离地面80公分左右处,十分整齐。杨亚超称,将葡萄结果的部位控制在相对一致的高度,既便于限产,也便于对葡萄园的机械化管理。
据了解,张裕朱桥葡萄基地坚持“三统一”的管理理念,即统一技术、统一农资、统一机械。统一技术是由张裕统一派技术人员指导农户对葡萄园进行管理,严格把控葡萄生长的各个环节;统一农资是在葡萄种植过程中使用统一的农业资料,包括使用统一的有机肥等;统一机械是在葡萄生长过程中使用统一的农作工具,利用先进的葡萄机械化生产设备提高劳动效率。
据悉,今年张裕公司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人民币购置葡萄机械化种植设备投入到各个葡萄基地,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以前农户人工为葡萄园除草和松土,每亩葡萄园要花费一个农户一天时间,而利用多功能耕耘机除草和松土每亩仅需几分钟的时间。
葡萄种植农户收入高了
张裕公司总工程师李记明博士介绍,目前张裕葡萄基地主要有自营型基地和合同型基地两种建设模式。自营型基地由张裕进行完全投资,合同型基地则是由张裕和种植户共同经营管理,张裕还通过保证收购、以质论价、优质优价、及时付款以及提供全程技术服务四个原则,最大程度上保障种植户的权益。
张裕朱桥葡萄基地就是采用了自营型基地建设模式。朱桥镇过去是一家一户种植葡萄,葡萄品质达不到要求。2013年,张裕与当地2000多户农户直接签订了土地租赁合同,合同承包期为30年。
据悉,农户自家的土地流转给基地统一管理后,不仅土地增值能按期获取租金,许多人还成了基地的工人可以领取工资。
在莱州朱桥基地种葡萄的农户张安福过去种葡萄全靠经验,现在张裕为他提供了整套技术规范和所有的农资,遇到难题可以随时叫技术人员来指导,葡萄成熟后直接送到车间就可获得收益。如今张安福夫妇每年可以挣到近10万元人民币,劳动力强度降低了不少,收入却增加了很多。
如今在张裕莱州葡萄基地里,像张安福这样的农户还有好多。为加强管理,张裕开发了先进的葡萄基地管理信息系统,为每个种植户、每块葡萄园建立了信息档案,对葡萄基地的过程管理进行跟踪,并对收购的葡萄质量进行把关。
葡萄园里的年轻人
今年30岁的杨亚超是张裕朱桥葡萄基地里的一名技术员,他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专业毕业后,就来到张裕建在烟台蓬莱、龙口的葡萄园里指导农户种葡萄。2012年底杨亚超又来到张裕莱州朱桥基地。每天他骑着摩托车跑遍这里的每一块土地,手把手指导农户修剪枝条、定芽、施肥、打药,他的摩托车每年行驶里程超过20000公里。
杨亚超住在基地临时搭建的板房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屋内设施简陋,既没有电视也没有网络。他每天早上6点到晚上7点都在葡萄园里工作,晚上回到板房后常常继续学习到深夜。
杨亚超的同事说,就连此前回河南老家结婚,杨亚超也只请了三天假,结婚前一天回到家,结婚后一天就又回到了葡萄园。杨亚超的妻子对他最大的要求就是每天可以通上几分钟电话。
杨亚超说,中国有适合优质葡萄生长的土地和气候环境,眼前最缺的就是先进的管理技术,希望通过他们这些人的努力,种出好葡萄,酿出好葡萄酒。
在张裕朱桥葡萄基地,像杨亚超这样的技术员还有3名,而在张裕六大葡萄产区里,这样的年轻技术员共有200多名,他们都毕业于相关的高等院校,其中不少还是研究生。他们怀着要在中国土地上“种”出好葡萄酒的梦想,在葡萄园里埋头扎实苦干。杨亚超说,每当想起心里的这份理想,眼前的这些艰苦都不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