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科携手北京大学发布《“思蜀援川”医疗卫生项目效果评估报告》
思科携手北京大学2012年4月11日共同发布了《协作模式引领医疗卫生体系变革—“思蜀援川”医疗卫生项目效果评估报告》。该报告由北京大学、哈佛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组成的专家组调研并撰写,深入探讨了思科“思蜀援川”项目在医疗卫生领域产生的实际效果与应用前景,以及对于中国医疗改革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北京大学刘国恩教授代表课题组作了评估总结报告。北京大学、中华医学会、四川省卫生厅、成都市以及汶川、什邡等受援地方政府的领导和多位医疗行业专家,以及思科医疗和公共部门市场营销全球副总裁Kathy English和思科中国区公共事务部资深副总裁俞毅博士等出席了此次报告发布会。
“5•12”汶川地震发生之后,思科作为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讯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在第一时间与中国政府建立了独特的政府产业合作模式,在各级政府及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下全面开展四川灾后重建工作,拉开了一个为期三年、投入援建资金总额超过三亿人民币的企业社会责任项目—“思蜀援川”项目的序幕。“思蜀援川”项目致力于利用思科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提升四川省的医疗教育环境。 其中,医疗卫生项目响应中国政府“健康中国2020”改革举措,运用了先进的协作技术和云平台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能力,缩小城乡医疗卫生差距。
此次发布的报告针对“思蜀援川”医疗卫生项目基于协作网络平台的主要应用的成效进行评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协作式医疗技术(包括远程医疗和院内互联)和区域协作医疗网络云技术。为了深度评估该项目的成效,来自包括公共卫生领域、经济学领域、医学领域等多位专家学者,选取在经济水平、人口因素和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上具有代表意义的三个地区—汶川、什邡和成都,深入项目一线,进行科学的调研和分析。在评估过程中,专家组累计走访医疗机构28个,面对面采访院长27人,医生43人,患者超过200人,获得了丰富的一手资料。此外,专家组还整理研究了患者案例信息、医院数据、卫生局报告等大量二手资料。
评估报告结果显示,“思蜀援川”项目建立的促进协作及区域医疗资源整合的全新模式(也称“汶川模式”)针对我国基层医疗改革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是切实可行并有显著效果的。在这一模式下,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间实现了协作并充分展示出其各自所提供的价值。例如报告中提到的二级医院汶川县人民医院,现在已经成为连接一级医疗机构和三级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区域“协作中心”。这里的医生通过医疗协作技术及云平台可以得到四川省人民医院、华西医院等专家的指导,也能为县所属的13个乡镇卫生院提供技术支持,医院藉此吸引了大量来自汶川当地及汶川以外的患者。报告指出,这种模式增强了医疗卫生服务的全局性和整体性,克服了偏远地区医疗优质资源匮乏的问题,极大提高了医院管理和服务的效率,以可负担的费用使病人享受到高质量医疗服务,大大提升了医疗的可及性。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工作者得到了来自城市医院的专业培训与指导,使得整个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得到提升。此外,移动医疗车作为对偏远地区医疗服务缺口的良好补充,带来患者满意的综合性医疗服务。“思蜀援川”项目明显改善了四川省卫生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水平,受访区域的卫生信息化管理能力已经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北京大学刘国恩教授指出:“‘思蜀援川’医疗卫生项目带来的汶川模式为医疗卫生改革探索了一种新的模式,具有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特点。该模式与中国正在推进的医疗卫生改革遵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相契合,为中国广大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基层医疗卫生体系试点远程医疗以及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化的目标提供了难得可贵的参考经验。”
思科中国区公共事务部资深副总裁俞毅博士表示:“‘思蜀援川’项目能够获得专家组的认可和肯定,我们感到非常荣幸。实践证明,‘思蜀援川’项目中基于协作网络和云平台的应用在改善当地医疗服务的专业水平和提升医院管理和服务效率等方面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思科将继续探索和推广信息通讯技术在医疗服务方面的应用,助力中国医疗卫生改革,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从中受益。”
2012年是中国启动医疗卫生改革计划的第三年,也是“十二五”计划所部署的医疗卫生体系改革崭新阶段启动的第一年。随着医改方案开始转向关注基层医疗、推行区域卫生信息化和远程医疗,“思蜀援川”项目的实践将为中国正在进行的医疗卫生改革和创新提供成功的参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