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哲学家约翰·塞尔做客清华高端人文讲座
2012年10月31日晚,世界著名哲学家约翰·塞尔(John Rogers Searle)先生作客清华高端人文讲座,以《认知》(Perception)为题发表演讲。
约翰·塞尔表示,从十七世纪以来,西方哲学一直围绕着“知识的本质”、“人如何通过知觉来获取知识”及“人如何通过知觉与现实发生关系”等根本问题进行探讨。而约翰·塞尔一开始便指出过去四百年来对知觉的认识完全是错误的。从笛卡儿到休姆,几乎所有伟大的哲学家都认为人类不能直接感知现实,这种观点被称为“幼稚的现实主义”或“直接现实主义”。首先,他指出西方哲学传统中的最大谬论是认为“我们无法看见真实的世界”和“我们所看见的不过是自身的经历”。塞尔教授坚决否定了这样的观点,认为这是西方认识论最根本的错误。他所肯定的不是传统中的“再现现实主义”,而是一直被西方哲学所否定的“直接现实主义”。约翰·塞尔表示,简单来说,这就是指我们可以看到真实世界。
由此,塞尔教授引出了其讲座的第二个论点,即意向性的概念。意向性是指心智或意识指向非自身的某物的存在或关于某物的表述特征,体现了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就此他提出了两个概念,主观视觉场和客观视觉场。就前者而言,一切事物都是可见的;而就后者而言,没有任何事物是可见的。在客观视觉场中,知觉就意味着直接的呈现,而不是再现。
因此,塞尔教授就知觉作为直接呈现展开了第三点讨论。他认为人的知觉也是有等级结构的,可从高到低分为不同级别。例如“我看出他喝醉了”与“我看见这是加州红木”中的两种“看”便是处于不同的等级。塞尔通过强调知觉的意向性来驳斥传统哲学。塞尔教授介绍了知觉的主要特征,证明了现实的可感知性,并强调了知觉的意向性在感知世界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他还解释了知觉如何呈现现实。
在讲座的提问环节,塞尔教授一一回答了多位老师和同学的提问。
约翰·塞尔在牛津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师从牛津日常语言学派主要代表、言语行动理论的创建者奥斯汀(J.L.Austin),深入研究语言分析哲学,主要贡献在心灵哲学、语言哲学和社会哲学三个方面。约翰·塞尔1959年返美后,一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任斯拉瑟哲学讲座教授,后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并于2004年获得美国人文学科国家总统奖(National Humanities Medal)。
此次讲座是清华大学人文高端讲座系列之一,由外文系和心理系共同主办,心理系蔡曙山教授主持。来自清华大学各院系、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逾百名师生听取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