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约翰迪尔的中国"友谊"之路
2012年5月,黑龙江佳木斯。
在有“天下第一场”之称的友谊农场里,玉米苗已沿着笔直的垄沟长出。一根根黑色胶皮粗管贯通在农田中,悄然滴灌着作物。友谊农场副场长田旭江站在田垄上,兴奋地对记者谈着今年的收成。而就在几个月前,他还无论如何也高兴不起来。
自去年秋季到今年4月初,友谊农场遭遇了几十年不遇的干旱,部分地块土壤水分含量只有12%,比标准量低了6个百分点,这样的条件下种子根本无法发芽。非但如此,一场大雨在4月下旬不期而至,最高降雨量达90毫米。
错过农时就是灾情。在适宜播种期被大旱大涝挤压的情况下,要想获得高产,就必须在5月5日前完成旱田播种,5月25日前完成水田插秧。“与天争与地斗,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解决客观因素给生产环境带来的不利。”在田旭江看来,农业机械化是对抗不可抗自然力最“靠谱”的方法。
说起友谊农场的机械化,就不能不提到约翰迪尔,这家世界农机制造巨头生产的拖拉机在中国耕作的第一块土地就在友谊农场。
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农机局局长陈月堂告诉记者,友谊农场的综合机械化率已达到98%,农机装备总动力31.84万千瓦,其中约翰迪尔设备的总动力就达5万千瓦。
田旭江表示,约翰迪尔生产的拖拉机与播种机的良好配套在提高作业效率和抢农时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依靠先进的农机设备,友谊农场能够在干旱的时候保证播种的深度和匀度,并通过先进的卫星导航系统实现24小时连续抢播,而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与此同时,得益于先进农机的精准定位和自动化技术,以前需要人工操作的播种机已经实现了“脱把”生产,驾驶员只要设定好自动驾驶的程序,拖拉机和播种机便可实现自动对行,从而自行精准作业。“正是依靠现代化农机,友谊农场今年的春季播种已全部完成。”
据介绍,友谊农场现有160万亩耕地,今年安排了100万亩水稻、50万亩玉米、3万亩大豆和7万亩经济作物,其已累计生产粮豆2100万吨,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第一大农场”。
值得一提的是,友谊农场是第一个引进美国先进农业机械的中国农场。陈月堂表示,由于垦区的地块较大,适合进行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因此一直以来以使用先进的大型农业机械为主。“国外品牌针对中国市场,尤其是农垦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产品,如约翰迪尔生产的C230联合收割机、C100联合收割机及Y210自走式玉米收获机等。”
事实上,自从与中国市场结缘后,约翰迪尔带来的不仅是产品,更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
在其第一家中国工厂——约翰迪尔(佳木斯)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孙宝林经理介绍说,同样是10万平方米的厂区,约翰迪尔将原来的产能提高了一倍。同时,新产品开发也引入了一套严格的程序,确保用户能够使用到经过严格验证的产品。
约翰迪尔严格的管理理念显然已经深植孙宝林们的心中。“根据规定,不戴安全镜、不穿安全鞋的员工不得进入工厂操作区,所以就算我们的全球总裁来,我也一定会提醒他遵守规定,否则不会让他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