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参与国家“子午工程”
武汉是“子午工程”15个空间环境监测站之一。
摸准太阳“脾气”,预报空间天气。武汉大学承担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子午工程”的部分项目,2011年9月14日通过了“子午工程”专家组的验收。据了解,参与这项工程的武大空间物理团队负责牵头建设的节点站,在全国乃至国际的空间天气计划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联结作用。记者采访了武大空间物理系副主任蔡红涛。
据了解,“子午工程”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的简称。“子午工程”是指沿东经120°子午线和北纬30°纬度线建设15个空间天气观测台站,北起漠河,经北京、武汉,南至海南并延伸到南极中山站;东起上海,经武汉、成都,西至拉萨,用于监测高层大气、电离层和磁层等的活动变化。因为子午线与地球磁力线走向一致,随着地球自转,“子午工程”观测站就能对地球空间等进行全景扫描,以获取重要的气象参数。
“子午工程”吸纳了7个部委、12家单位的科研力量。蔡红涛介绍,武大空间物理系有3个团队参与这项工程:易帆团队承担的武汉激光雷达建设,能利用激光手段,探测大气中间层里铁、钠、钙等3种金属原子;赵正予团队负责的MST雷达建设,能探测晴空大气的风、大气湍流、大气稳定度等;徐继生团队负责的武汉大学节点站建设,是一个重要的中转站,不光是全国15个观测台站的数据汇集地,在国际合作开展的“国际空间天气子午圈计划”中也是一个重要节点。
捕捉大气中的种种变化,都是为了监测并预报空间天气。“子午工程”总工程师王赤表示:“这项工程最想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太阳活动引起的空间环境变化。这种变化对我们的高技术系统,比如卫星的运行、通讯、导航定位系统都会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