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作为日常生活必备的工具之一,已成为人们出行遮阳、挡雨、雪不可或缺的好帮手。若扒一扒这个经典发明的历史,或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000年。
传说,鲁班的妻子云氏发明了雨伞,为丈夫在不同季节、天气的出行提供了防护。到了18世纪,常日生活在阴雨绵绵中的英国人才开始使用此工具;起初曾一度是女人的专用品,而后男人才开始使用。在很多电影和文学作品中,伞是传统的英国生活方式的象征。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这种传统、古老而又经典的发明被再改造,还可能是什么样子?
专利专家高锦荣在国家专利局数据库里发现,过去两年,各种智能家居和可穿戴产品发得令人几乎眼花缭乱的小米——在今年8月,又悄悄申请了一个智能伞专利。
从专利情况看,小米智能伞的原理,是保证在有效遮挡风霜雨雪的情况下,通过调节伞的遮挡面积,更好的适应使用者不同的需求,避免遮挡视线,减少安全隐患。小米提供的这种新的伞的使用方式,不得不是一种挑战。
从国家专利局获得的这份权利要求书,来看一看这小米智能伞的原理究竟是怎么用的:
据这份专利说明,所述伞包括 :伞布(如上图 01 所示),伞柄(02)、控制模块(03),其中,伞布包含依次叠加且活动连接的透明伞布(011)和不透明伞布 (012);控制模块与不透明伞布连接。
所述不透明伞布由 n 个扇形的扇叶组成,该 n 个扇叶的圆心重合, n 为大于 1 的整数。这 n 个扇叶中的每个扇叶的半径所在边通过第一连接件与所述透明伞布活动连接,每个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按照光线调节指令,不透明伞布可改变遮挡透明伞布的面积。
以下为几项具体构件说明:
8 个摄像头可以沿设置在内层的透明伞布 011 的边缘均匀分布
所述伞还包括 :至少一个摄像头(如上图 04 所示),所述至少一个摄像头设置在不透明伞布和透明伞布中的内层伞布上。其中,至少一个摄像头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
该伞还包括 : 设置在所述伞柄上的控制按钮(05),所述控制按钮与所述控制模块(03)连接。
通过摄像头确定使用者视线方向,可调整遮挡面积
这是如何实现的呢?
在内层伞布每片扇叶的边缘,均匀安置了摄像头,用来采集人眼图像 ;根据该人眼图像,可确定人眼视线方向,从而判断人眼视线方向是否与不透明伞布存在交叉。当交叉存在时,生成光线调节指令,减少不透明伞布对透明伞布的遮挡。当交叉不存在时,检测该不透明伞布的面积与该透明伞布的面积之差是否大于预设面积阈值,生成调节光线指令,增加或减少光源。
扇叶根据指令调整位置
每片扇叶半径的所在边通过连接件与透明伞布活动连接。在光线调节指令指示下,使每个扇叶的半径所在边向远离该透明伞布的方向转动,增加该不透明伞布对该透明伞布的遮挡;至少一个扇叶绕该每个扇叶的半径所在边向靠近该透明伞布的方向转动,则减少遮挡,增加光线。
小米悄悄开始做智能伞,根据主人视线调整遮挡面积
可选的按钮设计方案(数字版可调节每片扇叶位置,高中低版根据三个档的光照程度进行调节)
看了这个专利你有什么想法?如果有智能伞你会买一把吗?欢迎给总在发现新鲜玩意的钛媒体留言啦。
不过,以后下雨的时候,如果街上人手一把智能伞,那无数默默按照主人要求调整光线遮蔽面积的“智能伞”场景,想象起来,怎么还感觉蠢萌蠢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