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跃缝纫机品牌董事长邱继宝访谈
走向世界的民营企业家
虽说如今邱继宝是个不折不扣的亿万富翁,这一点,别人比他清楚。对此,他总是笑着说:“我从来没把自己当什么富翁,我就是个农民儿子。”
1977年,因为家里穷,邱继宝初中毕业只读了三天高中就不得不离开校园走上了社会。为了吃饭,他弄了一辆自行车来载送客人。但三天后,他连人带车被送到了公社,一连关了三天,公社勒令:停止载人。理由是:自行车载人属于地下运输户,要割资本主义尾巴。
回到家里,邱继宝冥思苦想了几天,但还是没有想出什么好主意来。实在没办法,他只好背上补鞋的小箱子,含泪告别父母,走南闯北去了。几年的补鞋岁月,邱继宝走过最繁华的城市,也走过最偏僻的乡村。遥远的东北三省,也留下了他的足迹。他始终不会忘记在大雪飞扬、北风呼啸的冬天,他一边呵着冻僵的手,一边认真地给人补鞋的情景。因为严寒,其他的鞋匠纷纷收拾工具回家“猫冬”,而在他看来则是挣钱的好机会。每次补完鞋后,他还要跪下来,仔细地用冻得发紫的手把客人的鞋子擦得干干净净。正是他这种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毅力,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0年,邱继宝带着补鞋的积蓄回到了家乡浙江。一到家乡,他就闻到了某种新鲜的气息,几年前连用自行车载客都不行的地方,这时候竟冒出了一个个家庭小作坊!邱继宝心中压抑了许久的创业的欲望开始萌芽了。
但自己什么都不懂,怎么能创业呢?1980年下半年开始,他在附近的缝纫机零件厂等企业做了一年多的学徒。
1982年,邱继宝用尽了自己的积蓄,又贷了300元款,租下了大队的三间旧房,办起了椒江市水陡电器仪表厂,生产喷雾器零件。自己没有技术,就到上海去请师傅。师傅请来后,邱继宝把新房腾出来给上海师傅住,他和新婚妻子打地铺;井里水留起来给师傅用,自己到河里挑水喝。四年后,一个小作坊似的工厂很快走出了萌芽期,渐趋成熟。
在他的努力下,一个小作坊似的工厂很快走出了萌芽期,渐趋成熟,并有继续赢利和扩大规模的可能。但是,在关键时刻,邱继宝毅然作出决定——转产缝纫机零件。这就是闻名海内外的飞跃集团的前身。
他做梦都想要办的工厂办起来了,但白手起家的“飞跃”面临着严峻的市场形势。当时,国内缝纫机市场已被四大工厂把守,海外市场则被日本、美国和台湾实力雄厚的公司瓜分。面对这种形势,初中文化程客的邱继宝在钻研了大量的资料后,作出了这样的分析:衣食住行,衣当首位,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完全具备成为缝纫机生产大国的条件。
那个年代办产业,应该说难度是巨大的,而周边人对其的不理解也是显而易见的——一个补鞋匠,只有初中文化程度,还想做成大型企业,简直是不自量力!可邱继宝愣是憋了一股子劲,非要做出点名堂来。
邱继宝凭借着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毅力,终于生产出了很好的产品,可是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就等于死路一条。于是他决定向省外扩展,这时候正好赶上广州开贸易交流会。于是这位热血汉子,带着满腔的热情,背着自己厂里生产的拷边机,赶到外商云集的广交会上。由于他是个体经营者又来自不知名的小厂,就被毫不客气地拒之门外。他没有机会和资格参加这场会议,于是陷入了困难的境地。这时候他在焦急之余,围着会场转了好几个圈,终于找到了一条通往墙内的下水道,他毫不犹豫地钻了进去。刚进墙便被保安人员逮了个正着,不但被罚了50元钱,还被罚站了半个小时。他看着那些往来于广交会的人,在充满了羡慕的同时,心中也充满了泪水。那时,他就暗暗发誓:“总有一天,我要在这里拥有最漂亮的展位。”
在被赶出广交会几天后,邱继宝并没有气馁,他凭着自己的那股不认输的干劲,又辗转来到深圳罗湖口岸。
从潮水般的回港人流中,他拉住一位面相忠厚的香港人,掏出500元钱请他代买一本香港电话号码簿,靠着这本电话簿,邱继宝找出了全香港所有经营缝纫机的店铺,然后逐个给老板们寄产品的样本、照片。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接到了第一笔从香港来的几千美元的订单。那一刻,他泪如雨下。
如今,那台在简陋的平房望、用二手设备敲打出来的拷边机,仍与25个系列70多种新产品列于一室。相形之下更显粗糙的外表,恐怕难以吸引客商,但它的存在,证明一位企业家神奇的力量——产品陈列室里的79面国旗,标志着“飞跃”产品几乎覆盖所有发展中国家。
邱继宝决意叩开欧美市场大门,他要让“飞跃”缝纫机接受最严格的市场检验;他要告诉世界,“飞跃”能造出最好的缝纫机。
在往返世界各大城市的飞机上,这位农民企业家“啃”下了英语会话。他时时告诫自己——做人做事,没有停靠站,只有加油站。邱继宝一年中有100多天出国考察,可这些国家有哪些风景名胜,却一问三不知。就在乘飞机的空档,这位仅读过3天高中的农民企业家学会了英语会话——他用汉字把音节注明,一句句硬“啃”下来。从修鞋匠到中国缝纫机大王,邱继去的变化举不胜举,而熟悉他的人说,惟一没变是他匆匆的脚步。
“挺”出来的国际市场
在深圳高交会上,“飞跃”摆出了惟一的缝纫机展台,四大系列100多个品种,与周的电脑软件、网络家电、基因药品一同亮相,引得人们纷纷驻足。一看还真服了,光是“自动穿线”功能就让人开了眼;只需一掀按钮,细细的线就乖乖地钻出针眼,再也不需劳神费力。连中科院院长路南祥也赞叹:“浙江人真聪明,了不起!”这种昂贵的锁眼缝纫机,已经正式“走”下了飞跃集团公司的生产线。可董事长邱继宝仍不满足:“世界上最贵的缝纫机价值100多万元呢!”
邱继宝远远地站在展台外,舒心地笑:这一项功能,就为缝纫机增值1000多元,外销订单还源源不断。而技术创新带给“飞跃”的,又何止这1000元呢?
今天的喜悦,萌生于昨日的磨难。
1996年那个黑色的岁末,“飞跃”人至今仍记忆犹新:订单骤减,货款难收,老客户避而不见……金融危机使得苦心经营的东南亚市场面临“崩盘”的窘境。连续三天三夜,除了吃饭睡觉,公司决策层都是在会议室里度过的。正是在那次会议之后,邱继宝决定挺进欧美市场。
虽然,仅仅凭借以往的价格优势,是无法拿到发达国家市场“通行证”的。邱继宝提出,技术创新是“飞跃”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在进行脱胎换骨式技术改造的同时,邱继宝在日本收购了一家小型工厂,吸纳了5名日本专家。在北京组建的研究所里,聘请的则是来自德国和意大利的专家。他们的任务,就是紧盯世界缝纫机行业最前沿的动态,并及时提出设计思想。
如今,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已占“飞跃”总销售额的70%以上。
邱继宝已从一个传统型创业者完成了向现代型创新者的转变,但不变的是匆匆的脚步。他从德国飞回来,“飞跃”的第18家海外分公司,他就选在这个世界缝纫机制造业的“圣地”。
没有不赚钱的产业
邱继宝领导飞跃集团,从300元起步,历经十多年的发展,成长为资产10亿元的大型现代化民营跨国企业集团,行业的排头兵。“飞跃”把高新技术引人到传统产业,应用高新技术、新型材料对国内传统缝纫机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革命,开发的多个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60%的产品成功打人了欧、美、日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结束了日本缝纫机单向出口中国的历史。“飞跃”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飞跃”多功能家用缝纫机人选国家外交礼品。
2000年12月中旬,朱容基总理在听取邱继去关于“飞跃”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汇报后,给予了高度评价:“‘飞跃’很了不起!你把高新技术引人到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脱颖而出,一枝独秀,为中国缝纫机行业在世界上争得了一席之地。”朱容基总理还风趣地对邱继宝特别称道:“你邱继宝是个‘宝口’,是‘国宝’。”
缝纫机制造是一个典型的传统产业。长期以来,我国的缝纫机行业发展缓慢,产品始终在中低档徘徊。而世界缝纫机制造,更新换代速度很快,特别是近年来超高速多功能、机电一体化的各类缝纫机层出不穷。
邱继宝认识到,要实现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造一流产品,拓一流市场。邱继宝坚信:没有不赚钱的产业,只有不赚钱的企业。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几年来大规模的技术改造,“飞跃”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空前提高,每年都有10-25个新产品诞生,已经实现了产品由中低档向高档转变,由单纯生产工业机向工业、家用机并举的转移。技术改造后,“飞跃”生产的超高速包缝机。缝纫机、全自动高速平缝机和机电一体化家用缝纫机已达140多个品种。不仅如此,“飞跃”应用高新技术、新型材料对国内传统缝纫机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革命。
谁说人一阔就变
“飞跃”起来了,但它的当家人没变。创业15年后,他仍住在厂区库房的阁楼上。
他的理由是:从家到办公室只有3分钟的路,这有利于工作。在邱继宝去家里和办公室,只有简单的生活用品,除了一个硕大的地球仪、一个有卫星接收装置的电视机和他上班穿的“四装革履”外,几乎没有什么“奢侈品”。
他说,自己这样做决非为了表明风格高,他这样做最主要的自的就是为了安静和方便。
如此“抠门儿”的邱继宝,几年来,却有几十名儿童在他的帮助厂重返校园;用于赞助希望工程和帮助少年犯改造资金达200多万元;用于帮助修路造桥、改水、通电、扶贫、敬老院的建设资金近700万元。每年,各级政府都有几十万元奖励给邱继宝个人,但最后他都分发给对企业有突出贡献的职工或用于公益事业。
邱继宝很忙,一年365天,除了出差在外他的时间表从早7点一直安排到晚10点。他说:商海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事业的理想要变成现实,就须日夜兼程。邱继宝在贫穷中生长,经历过屈辱,因此,他理解员工的需求,也更关心员工的生活和思想文化建设。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邱继宝这位血脉中流淌着中华民族美德的汉子,邱继宝用人格魅力打出“飞跃”人永恒不变的创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