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电梯品牌董事长范秉勋访谈
作为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下称“上海三菱”)总裁、上海机电股份有限公司(600835.SH)副董事长,连股东账户都没有的范秉勋闷声发着“梯财”。
电梯业是一个不大的特殊产业,去年全球生产30多万部,整个行业产值1000亿元左右。业界预计中国今年生产19万~20万部,占到全球市场份额的60%。
“这是一个小行业大技术的产业,虽然不能说是朝阳行业,但是最少能定位为长期稳定需求的行业。居住、办公、活动都需要与电梯打交道,就像食品一样,而且它有寿命。电梯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而且还需要不断追求节能、环保、舒适、高效、安全。现在的电梯通过变频、网络技术取代交流双速技术把能耗降低了70%.”范秉勋称。
股权结构之变
“虽然没有股东账户卡,但我的名片却蛮有意思。”范秉勋拿着自己的名片,“正反两面印着不同的商标,代表公司的双品牌战略。正面是对外方的,反面是对中方的。”
范秉勋名片正反两面印着不同的Logo,意味着这家电梯生产企业的股权结构之争正在导致公司的战略变化。
1987年,日本三菱与上海电气合资的上海三菱成立,注册资金950万美元,“当时中日股权结构为75:25.”范秉勋回忆说。
外资在分享中国电梯市场丰盛大餐的同时,纷纷谋求扩大投资力度。日本三菱也试图增加在合资公司中的股权份额。“最后通过利润增资扩股,股权结构变为60:40,注册资金增加到1.55亿美元。”范秉勋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中国电梯业每年25%的快速增长,让日方在分享巨大的利润蛋糕后并没有因股权结构的变化而却步。去年,在日方强烈要求下,双方各退一步决定再出资4000万美元成立一家新的合资公司,这次由日方控股60%。“新公司去年生产零部件,今年开始生产电梯整机。”范秉勋说,“现在整个电梯行业投资回报率很高。”
据了解,2006年与2005年对比,非电梯行业进入到电梯行业投资的资金在增加,无论是普通投资商或者是VC,均增加了对电梯行业的投资。近日,已经在上海生产蒂森牌电梯的德国钢铁巨头、蒂森克虏伯公司CEO艾克哈德。舒尔茨在上海表示:“在合适时机并购一些小的公司,比如在电梯行业。”
记者了解到,艾克哈德。舒尔茨在上海期间拜访了当地的民营电梯公司,流露出参股意图,其到访的一家民营电梯企业老总目前正在德国做商务考察。“克虏伯希望能控股这家正在准备上市的民营企业。”消息人士称。而电梯行业整合大幕随时可能掀起。
电梯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但要做好却很难。”造了一辈子电梯的范秉勋说,行业投资回报率高导致了各方资金蜂拥而入,行业开始出现产能过剩的苗头。
行业的混乱布局将导致行业大整合。但是三菱似乎要“置身度外”。“我们是不会来整合的,大家要练内功,最终要市场淘汰,外资并购、企业文化不一样,而且并购要很大资本、很强管理能力。”
两条腿走路
目前在中国电梯市场外资运作模式流行欧美和日本两个版本,以奥的斯为代表的欧美资金发挥一贯擅长的资本运作手段,通过收购方式吃下了包括LG电梯在内的一系列电梯厂家,形成了强大的生产能力和集团优势。
以三菱、日立为代表的日本公司注重自有技术的研发,采用合资路径进入中国市场,像日立与广州电梯厂、三菱与上海电气等。此外,还有迅达、东芝独资和通力的绝对控股(控股97%)等形式。
尽管电梯行业近年来价格已经下降了一半,同时伴随着原材料和人力成本的上升,但是整个行业的利润率远超过百分之十。“在一些主打中低端产品的合资企业中,有的投资回报率甚至高达50%。”范秉勋说。
记者了解到,在有些企业,控股的美方由于每年可以分到丰厚的红利,甚至不在乎控制权,几乎不派高管来参与日常管理。
“建筑、房地产的火爆让电梯需求直线上升。”范秉勋说。记者了解到,万科等房地产巨头也开始纷纷向一些民营电梯企业下200多台的大单。
中国电梯业同其运行速度一样,在近二十年期间出现了一个飞速增长期。1978年全国电梯不到1万台,去年全国已经达到77万台,1996年我国进口7000台(主要是高端电梯),去年出口已经达2.2万台。
范秉勋说:“未来十年看好这个行业,十年后稳定需求,中国13亿人口,77万台,平均2000人一台,全球包括非洲、拉丁美洲在内平均1000人一台,发达国家200人一台,未来中国电梯需求量最少翻两番。”
军校毕业后,范秉勋从技术员开始干起,从主任、科长到厂长、总裁。 在电梯行业摸爬滚打三十多年让他对电梯这个产品太熟悉了:电梯是一种“长寿”产品,企业产能不应无限放大。
范秉勋说,未来电梯企业不能光靠生产赚利润,也要从服务中“掘金”,安装和维修保养将是一块稳定的利润来源。到现在为止,上海三菱已销售了10多万台电梯,其中有5万多台由企业提供保养和维修,这方面的利润已占企业总利润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