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振-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厂长介绍
人物小结: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厂长,其领导的“敦煌牌”商标连续三届被评为上海市著名商标,“敦煌”品牌已成为中国民族乐器的代表
王国振简介:
在民族乐器制造业中,提起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和厂长王国振无人不晓。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在厂长王国振的带领下,在8年时间里发生了巨变,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民族乐器生产企业。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1.18亿元,是8年前的3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1998年底,王国振调到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他曾这样感慨道:“我要让每一个新生儿听到的音乐是‘敦煌’雅乐的祥和之音……让‘敦煌’雅乐遍及华夏大地。”用豪情编织梦想,用实干追求梦想。王国振凭借超前的经营理念和果断的管理作风带领职工走出了—条以“文化带动企业”独特的发展之路。
1999年新年伊始,中央民族乐团首次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获得成功,江泽民主席为中央民族乐团题词并发去了贺信。王振国敏锐地感到一个学习民族乐器的热潮将要到来。他提出了“三个扩张”,形成“三个拳头”,加快“一个进步”和“一个提高”经营思路,得到了全厂员工的赞同。
王振国首先把重点放在向教育市场、文化市场的扩张上,推行“抢占制高点,填补空白点,兴文促教,培育市场”的营销策略。以敦煌牌乐器为载体,突出文化理念,将民乐渗透到文化、教育、演艺、博物馆、社会公益等多个领域。与中央民族乐团实施联手,无偿承担中央民族乐团的乐器改良项目,共同推进民族乐器的改良发展。举办各类民乐比赛活动,建立中国民族乐器博物馆,组建“敦煌新语”女子乐团,设立“敦煌艺术学校”……,播撒民族音乐的种子。企业还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搜集民间珍贵资料,编辑了《敦煌乐韵》、《筝艺》、《弓弦南北》、《海上筝坛》、《敦煌国乐》等各类民族乐器史料和产品书籍,
打造了企业的民族乐器文化产业的形象。
王国振提出的另一个扩张是向“三北”市场扩张。多年来,东北、华北、西北市场一直是企业销售的薄弱环节,南北气候差异造成木质变形或开裂成为困扰企业的技术难题。王国振来到河南考察后,决定把工厂办到兰考。2000年8月,兰考县上海牡丹乐器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05年,企业又追加投资,扩大了生产规模。此举不仅解决了乐器变形、开裂的问题,拓展了市场,而且使企业走出了异地生产经营的模式,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王国振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努力培育二胡、古筝、琵琶三个拳头产品。经过一番权衡,他把工作重点放在古筝上。这些年来,企业的古筝产量、销量节节上升,年年创历史新高,古筝产量从1998年的7800台,达到2006年的47800台。如今,“敦煌牌”古筝成为国内外古筝演奏者的首选产品,经济效益成倍的增长。
在传承优秀民乐文化的同时,王国振组织职工对民族乐器进行创新,通过仿制敦煌壁画古乐器和日本正仓院乐器,推出了一批极品、精品。开发了微型乐器、巨型乐器、时尚乐器,使“敦煌牌”民族乐器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还具有了文化收藏价值。 2006年,一把价值30万元的极品二胡——“行云流水”亮相上海国际乐器展,广大乐器爱好者被深深折服。这些乐器的诞生,使“敦煌”品牌的内涵和产品的内在价值得到丰富和提升,也使中国的优秀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在企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后,王国振积极推进品牌推广战略。2005年,企业从中国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的优秀毕业生中招聘了多名演奏人员,成立了 “敦煌新语”组合和“敦煌女子打击乐队”。两年中“敦煌新语”组合远赴日本、新加坡,常年活跃在国内各地巡回演出,使“敦煌”品牌得到了进一步宣传,为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做出了贡献。企业与新加坡华乐团联手举办的“华乐风采——中国民族乐器展”在新加坡举行,新加坡总统纳丹亲自为展览揭幕,新加坡前副总理亲自参加,获得成功,开创了国内企业在国外举办乐器展的先河。为了让民族音乐面向全球,走进院校,走进社区,王国振又决定建立“敦煌艺术学校”,设立“敦煌音乐教室”。到2006年底,企业已在全球设立了50多家“敦煌音乐教室”,实现了服务创新。
王国振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构建“和谐企业”。他带领全体员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积极构建和谐企业,职工收入逐年提高。“敦煌牌”商标连续三届被评为上海市著名商标,“敦煌”品牌已成为中国民族乐器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