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结: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学士学位,曾任职中国国家经济委员会,现任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常务副董事长。
王群简介:
王群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并获金融学学士学位,具有中国经济师资格。加入华润创业有限公司前,曾任职于中国国家经济委员会。一九九四年加入华润创业有限公司,为香港华润创业有限公司副董事总经理以及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的常务副董事长,主要负责集团啤酒业务的全盘运作,在他的带领下,2006年华润雪花啤酒销量超过500万千升,不但突破了雪花啤酒单品销量第一,并且成为中国销量最大的啤酒企业。
王群本人,经历了一段和雪花一起成长的过程。王群在1994年年加入华润创业有限公司。此时的华润对啤酒行业有着勃勃的雄心。在1996年,将渤海啤酒厂收入囊中后,时任沈阳办事处主任王群担任总经理,带领团队进入大连。王群首先对大连公司导入华润的管理和营销思想,将其改造成为华润版图上一个有机部分。之后在王群接手大连华润的第二年,公司彻底打了个翻身仗,共卖出7万吨啤酒,不仅使这家工厂第一次赚了钱,而且市场占有率也第一次超过对手。第三年,公司市场占有率从15%升到了70%,而对手则从70%变成了15%。2001年4月,中国啤酒史上最经典的蛇吞象上演:华润大连啤酒厂全面收购了五年前曾大它5倍、每年赚几千万元利润,但5年后竟无力经营下去的大连啤酒厂。更重要的是,华润完成了大东北战略,有了自己的根据地,王群一战成名。而当宁高宁把啤酒业务完全交给王群手里的时候,华润啤酒就如同技艺娴熟的舞蹈家一样,在做大与做强两个点上跳着相当平衡的舞蹈。根据华润创业2001年年报显示,华润啤酒业务在营业额、净利润、产销量三项指标上均已经超过青岛啤酒与燕京啤酒。而此时也恰恰是华润啤酒狮子口大张、抢占市场制高点的时候。之后的华润雪花一路高歌,先后收购了48家啤酒企业,其中不乏蓝剑、龙津这样的地方龙头啤酒企业。此时的王群,已经从一个战士成长为华润啤酒版图的设计者,拥有了大片“疆土”的华润雪花,开始把品牌建设放到战略地位,统一标识、勇闯天涯、非奥运营销,在王群的带领下,雪花做得如火如荼。
雪花啤酒有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雪花啤酒,畅想成长”。王群认为,这个口号的提出不仅仅是针对消费者。对于雪花本身、雪花的经销商也做成长。可以说在和被并购企业的融合上,雪花做得比较成功,分析其中成功的原因,“我们有比它们(被并购企业)更成熟的系统,有比它们更有效的管理方式,这样就容易整合,因为你的优势是它们所不具备的。另外在整合中,我们也不断积极吸收它们优势的东西,不断完善我们,这样再去二次整合,我们就融合在一起了”王群说。和经销商的关系,王群认为,二者也是一种共同成长的关系,“我们期望和经销商形成一种战略伙伴的关系。我们把经销商分成不同的类型,如代理型、深度分销型,我们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制订销售策略。对经销商的要求是,希望他们能和华润雪花一起发展”。
对于未来的啤酒行业发展趋势,王群认为,随着几大品牌布局的完成,区域之间的碰撞将会加剧。“在竞争中,我们会按照雪花既定的策略不断前进,因为竞争会加速雪花的成长,雪花喜欢畅想成长”。王群自信地说。
王群经典语录:
感谢各位的光临,也感谢媒体朋友们,虽然你们对雪花的置疑比较多,但正是你们的置疑,使我们不断前进,使竞争对手忽视了我们,给我们创造了成长的机会(王群以这样的开场白,来欢迎到会的媒体朋友)。
目前在中国啤酒市场,社会效益往往大于企业效益,白酒、葡萄酒的价格提升很快,我们希望通过整合,能够提升啤酒的利润空间。
我认为企业的营销策略之间没有本质的差别,只有做得好坏之分。
说雪花是啤酒中的百事可乐,这不是我们说的,是我第一次听你说,我希望你以后也不要这样说(针对某记者提出“雪花是啤酒中的百事可乐”这个提法,王群如是说)。
我觉得很多人在啤酒有文化这个问题上存在着误区,比如说大家说慕尼黑啤酒有文化,于是一窝蜂地去做了,效果一定不会好。我理解的文化是无时不在的,是不断变化的,啤酒的文化是大众的,不要刻意地考虑文化这个东西。
讲一个和品牌有关的故事,这并不是品牌的全部。实际上每个啤酒厂在销售过程中,都在讲述自己的故事。如果非要说雪花在讲,那么这两年我们是再讲“勇闯天涯”。
对于啤酒的质量和口味,大家做得都一样,如果要从质量上有所突破,那么只有一个依据,就是要关注消费者口味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