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亮毛巾品牌总经理田海涛访谈
小毛巾书写大画卷
永亮纺织品有限公司诞生在著名的纺织之乡——高阳,作为纺织之乡一颗耀眼的家纺产业之星,永亮系出名门。田海涛介绍,从最初到法国学习纺织工业、创办家庭作坊,到现在建成了5000平米的现代化生产车间,成为中国驰名商标,永亮纺织品有限公司历经了四代人的开拓和努力。
永亮纺织品有限公司注册地址在高阳县布里村,布里村是著名的留法勤工俭学发源地。当时段祺焕作为其中一员,于1910年随齐如山到法国做华工,先到李石曾创建的豆腐工厂打工,1913年到地浃泊人造丝厂学习纺织。上世纪40、50年代,带着拓宽了的眼界和成熟的纺织技术,段祺焕回国后和朋友在天津创建了天津义生袜厂(后更名天津市公私合营义生袜厂),同时,把儿子段培芝带到天津工厂,熟悉生产流程,学习企业的管理。实行公私合营后,段祺焕回到布里村,安装织机创办家庭工业工厂,段培芝带着儿子段中灵、段中庆做棉纱和麻丝纺织;上个世纪80年代段中庆办起了毛巾印花加工厂和棉纱漂染加工厂;1992年,段亮、田海涛共同创办了永亮巾被厂,后改名河北永亮纺织品有限公司。
回忆起创业的最初,田海涛颇多感慨。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找到新颖的毛巾印花图样,田海涛常常做火车到上海、天津等地的大型百货商场采购毛巾,带回厂子仿照样子再设计,然后制图加工。因为花样时尚,他们的毛巾在纺织之乡众多同类产品中,独树一帜。随着业务量的增多,很快的,就从一台织机6个人的最初规模,扩大到了6台织机,一年生产棉纱六、七十吨。
品质上好,花色多样,服务完善,永亮迅速跻身中国家纺业一线品牌行列。2011年新征地30余亩,建成了5000平米的现代化生产车间,全面淘汰落后产能,在全省第一家引进了欧盟意大利产最先进的宝玛泰克斯剑杆织机和法国产史陶比尔提花机。速度提升到从前织机的4-5倍。
一路风雨二十余年,田海涛对“永亮”发展的“第一”如数家珍:当地产业集群中第一条锻档毛巾、第一条无捻纱毛巾、第一家污水处理系统、第一家拥有棉纱进厂到成品毛巾的质量检测系统,第一家通过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第一家荣获河北省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称号,在中国家纺业第一家提出了“男士巾”和“女士巾”的概念。河北省首批通过中国驰名商标的毛巾类厂家。河北省第一家全面引进国际最高水平工艺设备,升级改造投资逾2000万元,标志着永亮纺织全面启动产业升级,今后的升级战略要向生态纺织和以织锦画为代表的文化礼品毛巾发展。
织锦画独领风骚
田海涛介绍,织锦画也叫彩织,是一种有花纹图案的丝织品,以书画为底本,用织锦工艺织成的书画作品。现代织锦画,一般画芯采用天然桑蚕丝和麻丝原料,电脑数码仿真技术精心加工而成。成品后采用传统工艺绫绢装裱。由于是丝麻色织品,画面光泽鲜活,富有立体感、品质档次高、价格适中,具有不易褪色、易于收藏等特点,被当今人们奉为送礼上品。
虽然中国是丝绸的故乡,但织锦画却是诞生在国外的。1839年,法国首先推出丝织肖像画和风景画,像景织物正式出现在世人面前。稍后,英国最著名的斯蒂文丝织厂在1879年英国约克郡的国际博览会上推出织锦画系列艺术品。 织锦画在19世纪的欧洲曾是非常时髦的室内装饰物。但盛极一时的它在遭受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创后,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线。西方织锦画渐渐衰弱之时,中国的织锦画开始兴起。
田海涛告诉记者,织造是织锦画加工的主要方式。所谓织造,是指丝麻经加工后分成经线和纬线,并按一定的组织规律相互交织形成丝麻织物的过程。各类丝织品的生产过程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生织和熟织两类。织有图案的织物又称为“提花”或“织锦”,以这种技术制作的丝绸艺术品,手感及光泽较好,但存在生产过程复杂、成本较高及成像点阵不够细腻等缺点。当年段祺焕在法国就学习掌握了这门织造技艺,随着国际最高水平工艺设备的引进,这些困扰织锦画的问题迎刃而解,创新发展织锦画成为“永亮”研发团队的一个方向。
传统文化大展台
确定了织锦画的研发主题,那织锦画的题材选用什么呢?欧洲的织锦画题材一类是肖像画,如皇室成员,著名人物等;一类是历史题材,如《哥伦布离开西班牙》等;一类是风景与风俗画,如城市景色、教堂以及当时非常时兴的网球、扳球、划艇等;还有一类是表现新兴交通工具,如火车、战舰、商船等等。这些,都极具民族特色,如何将自己的织锦画融入更多的中国元素?田海涛带领着研发团队翻阅大量资料,目标越来越明晰——以浓厚的5000年文化为底蕴;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为内容;以独特的东方文化为表现形式。功夫不负有心人,与西方织锦画截然不同的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乾隆御题棉花图》、《清明上河图》、《报春图》等织锦画的面世,让市场惊艳!
田海涛打开《乾隆御题棉花图》,随着9.2米的长卷徐徐展开,记者仿佛步入康乾盛世的田园。“布种”、“灌溉”、“耘畦”、“摘尖”、“采棉”、“捡晒”、“收贩”、“轧核”、“弹华”“拘节”、“纺线”、“挽经”、“布浆”、“上机”、“织布”、“练染”,纺乡高阳,皑皑棉海。十六部图画首尾相连,生动描绘了棉农从种植到生产的全过程。顺着画卷的绵延,田海涛将《乾隆御题棉花图》的历史娓娓道来。
清高宗乾隆重视耕织农桑,在其下江南驻跸河间府(古高阳隶属河间府)时,正值一代名臣方观承任直隶总督。乾隆三十年(1765)年,方观承派人到高阳一带采风,把农家植棉、纺织、印染的生产情景绘成十六幅《棉花图》,供乾隆御览,并以高阳纺织的毛巾作为贡品进呈乾隆皇帝,乾隆非常喜欢,特意在每幅图上题诗一首,还将高阳毛巾赏赐嫔妃与近侍。方观承连同乾隆皇帝的《木棉赋》一起制成《御题棉花图》用石头雕刻,《御题棉花图》后来成为直隶总督博物馆镇馆之宝,高阳毛巾也成为一代名巾,皇家御品。
田海涛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这个题材,因为它对于棉纺织行业,对于我们家乡保定的特殊意义。为了真实地还原画面,他们去直隶总督博物馆不计其数。“先拍成照片,用专业软件将图片一点一点拼接,再制版并一版、二版不断改进,力求真实展现出历史原貌。”整幅画卷研发设计到成图用了近三年的时间,2012年8月,在上海举办的第18届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博览会上,以《御题棉花图》为代表的“永亮”文化礼品毛巾成为展会的一大亮点,受到广泛好评。目前正在研发的“莲池十二景”、“上谷八景”、“一亩泉系列”等保定历史文化题材织锦画正在研发中。
“视线转向了传统文化,心神浸润其间,不觉中去了浮躁,又多了几分成熟和智慧。我现在特别喜欢博物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置身历史的长河中,在古人的智慧里,会让你学会欣赏,学会思考,学会感恩,学会释然。”田海涛微笑着说。用温暖的棉花,将美丽的家乡赞颂,将传统的文化弘扬,这是田海涛用棉花织就的温暖与炫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