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祖糕点品牌董事长张秀琬访谈
与元祖食品董事长张秀琬女士交谈是件轻松有趣的事,9年前她从台湾来,让上海人品尝到了全新概念的传统民俗食品。开朗、健谈、风趣、精干,是这位上海糕点“皇后”留给我们的印象。
大话糕点“皇后”
“你有苦头吃了!”
张秀琬属于创业的第一代。70年代大学毕业结婚后,她与丈夫靠10万台币起家,在台北开设了一家“前店后工场”式的食品店。1982年易名为“元祖食品”,将产品定位为对“民俗食品文化”的创新和重塑,主打产品除糯米团、端午粽子、八宝年糕等“年节食品”外,还有在台湾流行的“订婚喜饼”。90年代初期,由他们发明的元祖雪饼(一种含有冰淇淋的月饼)成为台湾销量最大的月饼,深受青年男女喜爱。
1992年年底,张秀琬与虹口区政府部门签订合作协定,合作对象是好运道食品厂,一家街道厂。当时就有人“质疑”她:“你怎么找这么一家集体企业合作呀?这群人很难搞的,将来你是有苦头吃了。”张秀琬笑着告诉我:“其实情况蛮好呀,一开始由于文化观念上的差异有些摩擦,但没有大的矛盾。那时吸纳的160名员工,至少有二、三十人已成为业务骨干。现在上海企业里没有一个台湾干部,实际负责的副总经理是从原来企业里的统计员提拔上来的。去年整个上海企业做到一亿一千五百万,而93年合作前的最高产值是400万,还是这些人,同样的员工、同样的地方。”
“一箩筐的规模就这么大”
1993年4月25日,四川北路商业街上两家“元祖食品店”开张,再加上通州路上的一个厂,张秀琬做了个手势表示,“总共一箩筐的规模就这么大”。从筹建到开张,前后只花了67天,上海方面办事效率如此之高,出乎张秀琬的预料。
经过9年的发展,目前元祖已在上海开到60家分店,包括台湾省在内的全国各地的分店已达到180家左右。元祖在上海9年,在台湾22年,张秀琬感觉在上海发展的9年,要超过台湾的22年。
“不要界定为鸡蛋面粉汤”
“我从一开始就告诉他们,不要把产品界定为鸡蛋面粉汤”,张秀琬对产品的定位是“买的人不吃,吃的人不买”的“精致礼品名家”。生产高档的节庆、送礼食品,这在90年代初的上海比较“另类”。
“由于观念上的不同,他们常劝说我做大众化的食品,要品种多样化,但我就不愿意。这样说的人太多,连我自己都有点要动摇了,我想是不是对大陆的市场还不够了解呢?后来就在四川北路开放了一个店,让他们卖面包卖雪碧卖水果冷饮,开放了几个月,其实是影响了企业的形象,破坏了店的格调。我坚持着自己的经营理念,走了好长一段时间,感到很寂寞。”
从企业以后的发展情况看,人们没有理由不佩服张秀琬的远见卓识,“我们的对手都很强劲,所以只有做个性化,继续往商品差异化方向调整。”
“养商品、养店面、养人才”
“养商品、养店面、养人才”是张秀琬经营准则N项中的一项。“养商品”也就是不断地推出新品种,像满月红蛋、乔迁喜糕等,让消费者逐步接受。
“养店面”也就是在有发展前景的地段开设店面,三年半前,她就在中原小区开设店面,当时还很冷清,但近来随着城市商圈布局的合理化调整,市中心人口向周边辐射、城郊结合部人口密度增加,现在就比较热闹了。
“‘养店面’太超前那就会曲高和寡,滞后了就是随波逐流,都不好,必须踩到点子上。”张秀琬“养店面”的成功率有80%,从中可一窥这位女企业家的战略眼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张秀琬“养人才”不拘一格。现在上海企业的副总经理,原来是一名统计员。那时,张秀琬常见她一边算帐一边悄悄吃蜜饯。因为反应快、外表谈吐佳,素质也高,所以被张秀琬视为培养对象。但当张秀琬决定把她调去店面当店长时,她却找张秀琬哭了好几次,问自己究竟哪点干得不好了。那是在1994年,上海人一般还不太适应调换职位。后来她成了一名出色的店长,并从店长升迁为科长、营业部经理,直到担任上海企业的副总经理,前后只有4年时间。
“制定游戏规则、承诺要兑现”
张秀琬表示,“培养员工一定要很有耐心,要让员工信任你,必须制定游戏规则,对员工的承诺一定要兑现。一旦承诺了,宁可企业损失也不能让员工吃亏,否则员工就会对你产生不信任。员工信赖老板了,才会热爱企业。”
应该说,元祖的员工能从心里佩服张秀琬,恐怕要归功于她个人极高的诚信度。
“现在上海的员工比我还爱护元祖呢!这就说明他们对企业的高度认同。”张秀琬难以掩饰内心的喜悦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