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夏-汉河电缆-青岛汉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介绍
人物小结:
张思夏,1953年8月出生,1972年参加工作,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毕业于青岛大学经济管理专业,高级经济师,1982年开始担任汉河村党支部书记。青岛市企业家协会理事、山东省劳动模范、省九届人大代表、全国乡镇企业优秀经理。1997年组建起青岛汉缆集团。1989年被评为“崂山区十大杰出青年”,1991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农民企业家”,1992年获青岛市科技进步奖,1993年被评为“青岛市劳动模范”,1993年当选青岛市八届人大代表,1995年被评为青岛市贡献突出科技人才,1996年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1998年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当选省九届人大代表,连续多年被评为市、区“优秀共产党员”。
一个村庄的崛起
在当地,张思夏的创业史是个足够好听的故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乡(社)和村办、小队办企业大发展,呈现出“大小工厂满天星”的热闹景象,而此时穷则思变的汉河村人也正在思考如何发展农业以外的生产,摆脱不堪忍受的贫穷。1982年,汉河村迎来了新一届的党支部书记张思夏,在他的带领下,汉河村开始探索一条以工养农、以厂兴村的新路。
“最初是聘请了三位原来在电缆厂工作的退休师傅,回收废铜废铝,加工铜铝杆。”不过,随着国家政策逐渐放宽,张思夏越发感受到原来的业务出路过窄,效益也不尽如意,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当时村里除了外聘的师傅外再也没有技术人员,资金也非常紧张,加之集体欠债达30多万元,再向银行或外村借钱也不现实。”彼时张思夏面对的无疑是一顿“无米之炊”。
为了“找米下锅”,张思夏拿出了家里仅有的1000元,又向邻居借了2000元,作为启动资金;没有设备,他就带着支部一班人把旧门板制成配电盘,用别人淘汰的旧机件加工成简易设备;没有厂房,他们就将四间牛棚翻新后改造成电线电缆的生产车间……终于,青岛崂山汉河电线厂1983年在汉河村人的翘首期盼中成立了。
“你看我们企业现在的样子,能想象到他带领一群人是靠3000元打拼起来得吗?”站在排名亚洲第二高的汉缆立式厂房的顶层,身边的汉缆员工如此反问记者。
这的确是一段不易的创业路。企业成立初期,为了节省资金,张思夏和他带领的汉河人处处精打细算:生产用的螺丝他们论个买,铁丝论斤称;请来的师傅要在厂领导家吃饭;为联系原材料和产品销售,张思夏等人去市区办事,为了省钱经常忍到晚上回家才吃饭。倘若谈业务晚了,赶不上公交末班车,他们甚至往往步行20多公里回来。1986年,企业成立后的第三年,他们终于还清了村里的30多万元外债,不仅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更使得汉河村人的经济、居住环境大大改善。
“日子虽然苦点儿却也开心,那时觉得能为村里的富裕做点事,让大家生活的更好一些、人人都有工作是件很幸福的事情。”再次回忆起往事,张思夏也不禁莞尔,不经意间望向窗外的眼眸中却尽是欣慰。
对于张思夏和汉河村人而言,企业的成功没有侥幸。同所有的乡镇企业一样,步入90年代后,伴随着巨大的市场经济影响力,产品“优胜劣汰”生存法则的实施,汉缆亦在持续发展的道路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时几乎每个村里都有村办企业,但经过五六年的经营就开始出现利润下滑,多数村办企业甚至就此破产垮掉了。”张思夏告诉记者,其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些企业在探索工业承包的过程中,产权关系并不清晰,法规也不完善,无法适应持续发展的需要。“承包人拼命地拼设备,挣的钱就被承包人拿去,而赔了的归集体,很多企业就这么垮掉了。”
为避免此类情形的发生,汉缆自1992年开始就按照生产队的记分制来管理,每年从效益中提取30%以上的纯利润进行分配,把大部分的效益都用于企业再发展,保证新产品的开发资金需求,并在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后,将这些积累转成个人股份,使员工们尝到甜头。
变革中的创新之举为汉缆的未来发展积累了资本,更为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规模奇迹。据记者了解,汉缆近年来的经济效益均保持两位数以上的高速增长。2011年,汉缆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近20%。
村民富了,企业有钱了,但创业的艰辛与不易却让张思夏烙下了勤奋朴实乃至坚韧的印记。他的女儿至今还住在青岛市里一座很不显眼的家属楼里,多年前市政府奖励的一辆奥迪A6也陪伴张思夏多年。然而,这个在生活上质朴到几近苛刻的山东汉子却亦有自己的坚持与执拗,“这些年,他在设备、技术方面进行投入往往不惜重金,甚至是在很多前瞻性领域,也加大布局。”汉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华凯如此告诉记者。
据悉,汉缆自1994年即领先于国内同行,开始建设高压超高压电缆生产和测试示范基地、高压电缆料生产试验基地、电缆附件生产研发基地,公司拥有全国乃至世界最多的6条立式超高压电缆绝缘生产线,以及德国、芬兰、瑞士等世界一流生产和测试装备80多台套,各种试验仪器500多台套,重点研发试验设备已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在此基础上,汉缆还建立了创新投资机制,连续多年坚持每年投入几千万元加大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力度,推动企业跳出低档产品的生产层面,进入研发和生产高档产品领域,并努力实现尖端产品国产化。
国内第一家成功研发500kV/2500mm2国内最高电压等级、最大截面的超高压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国内第一家研发集电力、信号传输为一体的大长度无接头光电复合型海底电缆技术;国内第一家成功解决矿用电缆频繁弯曲技术;国内第一家提供高压超高压电缆及附件系统全套解决方案的企业……通过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张思夏带领他的“汉缆王国”逐渐登上电缆制造金字塔的最顶端,在填补国内空白的同时也走出国门,一展民族电缆企业的“国际范儿”。
向现代化企业嬗变
记者曾问起几年前采访张思夏的媒体同行对他的印象,得到的答复是:不善言语,朴实低调。交谈中,山东大汉的实在、直率和骨子里对事业的巨大激情与责任感在他身上彰显无遗。或许,也正是这样的企业家性格成就了汉缆独特的发展风格:身处传统行业,但更追求创新;稳定发展,但亦求变。
“这些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始终认为最大的威胁、最大的敌人就是来自我们内部的小农意识。可以说,我们正是在不断的破除小农经济意识的束缚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现代企业的经营机制。”张思夏说。
近年来,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和生产力的快速增长,原有传统意义上村办企业的经营体制,已不能适应汉缆发展的需要。此时,张思夏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跳出传统意义上村办企业的束缚,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
借鉴苏南和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张思夏决定建立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吸纳不同所有制成分参与,以股份多元化形式,具有法人地位的所有制企业。1997年,在控股的前提下,汉缆先后吸引了4家外部法人单位入股,组建了青岛汉缆集团有限公司。通过这种组合,把企业从原来的村企混合状态脱离出来,进一步明晰了产权,使社会分散的资金,迅速联合成为集约资本,为企业下一步的大规模发展铺平了道路。
在完善企业管理制度的同时,汉缆还利用“稳健多样”的资本运营机制,以联营、控股、买断、全资等形式成功实施资本运营。利用在长沙投资1000万元控股与湖南电力公司组建长沙汉河电缆创业有限公司的机会,迅速占领湖南市场,并以最低价位收购濒临破产的国有焦作电缆厂,成立了青岛汉缆焦作分公司,使得汉缆在超高压领域的生产能力提高一倍,问鼎行业龙头地位。
此外,张思夏还首先建立以成本效益为中心的生产管理体系,围绕高压、超高压交联电缆、电缆附件及绝缘料、海洋系列电缆、超导材料等高端系列产品加大研发力度,先后参与起草和审定了众多电线电缆行业和国家标准,在超导材料及电缆、高压电缆材料、特种导线、电气设备在线检测等多个领域,都取得实质性突破。
2010年,汉缆股份在深交所挂牌上市,这也标志着汉河品牌建设跨入了新的阶段。根据2011年汉缆发布的半年报显示,目前该公司在高压、超高压电缆市场的占有率累计排名第一,企业利润在行业内名列前茅,共拥有发明专利 17项(含1项美国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20项。
而伴随着企业规模、机制的扩大及变革,提高员工团队的综合素质、建立汉缆的高科技人才队伍也成为摆在张思夏面前的头等大事。
近年来,除了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工人技师、高级工的培养使用,通过建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引进国际先进的高端检测、制造设备的同时,汉缆还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电缆研究所等国内电线电缆行业的知名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采取引进与开发并举的方式,逐渐建立起一支具有较强技术含量和科技管理水平的技术队伍。
“现在汉缆的董事长就是从干技术员到销售、经理、董事长一步步的培养起来的,随着企业发展的加速,我们也正在加大推进现代化企业改革理念,使上市公司的现代化管理更加完善。”张思夏告诉记者。
诚信助力行业发展
2010年,在胡润和福布斯相继发布中国富豪榜排名上,张思夏均荣登青岛首富。听记者提起,他谦逊回应由于上市公司账面价值的问题,这一“新名头”并不名至实归。
“报的不正确的,只是根据上市发布我的控股权计算,信息披露中我的大部分股权是借钱受让的。”为此,张思夏还特意写信给胡润,尽管未能推脱,但其低调作风可见一斑。
于张思夏而言,相比个人荣誉,当市场大潮涌来的时候,亦可续写“汉缆”奇迹,打造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型企业或许可以带给他更大的成就感。
自公司上市后,张思夏带领的汉缆也由“人治”迈向了“法治”的轨道上,“不论公司上市与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作为经济环境下的要素之一,都需要遵守既定的‘游戏’规则。”张思夏说,如果说企业在发展初期,管理者尚可凭借直觉带领队伍,那么当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企业管理就必须要有制度和规则。
“任何一项规则,用好了都是一把利器;忽视了都将是一把毁灭自己的匕首。”在张思夏看来,不仅是企业,对于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而言,规则也必不可少。
据统计,目前我国大大小小的电线电缆企业有上万家,已经跃居成为世界最大的电线电缆制造国,但前5名的市场集中度仅为8.43%,前65名的合计占有率也只有30%。从全球范围看,25%的市场份额由8家具有代表性的寡头制造商占有。
由于行业准入门槛低,生产规模投资失控,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许多根本不具备生产能力、质量控制和检测等必要手段的“作坊式企业”也混迹其中,加上原材料不断上涨带来的经营压力,使得假冒伪劣、粗制滥造、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现象屡禁不止。“目前,中国电缆行业假冒伪劣产品较多,一旦发生问题,损失不会比奶粉行业的‘三聚氰胺事件’小。而且在这种无序竞争环境下,电线电缆行业的资金回报率甚至已低于银行贷款利息。”张思夏对于行业目前的现状忧心不已。
“其实,要解决行业集中度低的问题,关键是要依靠法制解决市场上假劣伪冒产品横行的问题,不解决这一问题,行业内部的优胜劣汰就无从谈起!”张思夏强调。
如今,行业的种种乱象和对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思考也让张思夏和他带领的汉缆人更加坚定的将质量理念根植于企业的未来。在张思夏眼中,“汉河”品牌的品质与信誉远比一切重要,“没有高质量、值得信赖的产品,就会失去市场,而一个失去市场的企业无疑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近几年,用户越来越重视产品质量,特别是北京、上海等电力用户均采取抽检的方式控制项目质量。汉缆也从原材料、产品工艺等多方面严把产品质量关,一旦接下订单,不计成本,即使赔钱,我们也一定要干好。如果实在是客户定价过低,我们宁愿不接这笔订单,也绝不会在产品的材料、成本上做文章。我们向社会保证并做到了不合格产品绝不出厂。”张思夏表示。
尽管同所有电缆行业的同行一样,汉缆也同样面临着利润下滑的隐忧,但凭借对于新产品和高端市场的把握,张思夏对于汉缆的未来仍充满希望——“赶超国际线缆行业先进水平,努力构建和打造行业第一品牌和世界级电线电缆行业的知名企业”,对于张思夏和所有的汉缆人而言,每一米的电缆产品不仅连接着他们与企业的未来,也连接着30年来汉河村人的梦想,在通往他们梦想的道路上,张思夏和他的“汉缆王国”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