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印象减肥茶品牌董事长郑定平访谈
品牌关键是养和护
记者(下简称记):食品工业约占汕头工业总值10%左右,但形成规模在市场上抢占份额的较少,汕头的食品行业像大印象品牌叫得响的不多,整体缺乏一种品牌效应,你们对创立品牌怎么看?
郑定平(下简称郑):我觉得品牌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提升起来的,不是说想要造一个品牌就能够造出来。品牌是一项工程,也是一个系统。要认清品牌与名牌的区别,并且区别对待。当然,要形成一个品牌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它要通过企业的努力来发展自己的品牌,但有些企业在市场经济不成熟的条件下,过份追求品牌,这样就容易掉进过份造牌的陷阱。有的人刻意造牌,把一个好端端的企业都搞垮了。大印象集团对于树立品牌一向比较谨慎,一个品牌实质上是一个企业各方面的素质总和的象征和体现,有质量才有品牌,就是各方面都要围绕品牌来操作,围绕品牌来发展。“大印象”从1993年初开始推出了大印象品牌,到现在已近10年时间,但是我们还未成熟。国际上发达国家一个品牌成熟要花40年甚至近百年的时间,在这方面我们还处于初级阶段。
记:大印象有没有遇到伪造、仿冒的事情?
郑:在1995年的时候就已发现有仿造、伪造我们商标的行为,那时候我们采取打假的方法。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自己要有一个防范的措施和护牌的网络。公司有造牌的能力,更要有护牌的功能。有了强有力的保护措施,自己的品牌才不受侵犯,商标才得以保护,实际上也是保护了自己的无形资产不致流失。
关于形象代言人
记:在品牌的宣传推广上,形象代言人很重要。贵公司就不惜重金请了香港明星关之琳,对这种企业竞相请名人作形象代言人的现象你有什么看法?
郑:对这个问题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最关键的还是要看产品推向市场所要针对的是什么样的消费群体。选明星时要看她 (他)是否适合自己的产品,这个很关键。不能为请明星而请明星。明星只是作为一个产品的代言人,产品只是通过明星将购物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其所起的只是一个传递的作用。
我们不能歧视外来人才
记: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大印象一向对人才非常重视,在你们这里可以看到很多讲普通话的外来人才。那么在吸引外来人才方面你们下了哪些功夫?
郑:我们知道,经济领域里没有区域界限。中国已进入21世纪,加入WTO,正所谓经济无国界。人才同样也没有国界。我们不能以一种地方的习俗去排外,去歧视排挤外来人才。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如果能够吸纳真正的人才,那么我们就更应该创造良好的环境让他(她)去施展才华,去发挥他(她)的聪明才智。
“大印象”在招引人才方面有五点做法:一、选才,二、用才,三、培才,四、管才,五、留才。首先选才要选准;其次选准了人才,还要扬长避短。人有长处和短处,有专长也有局限,作为企业的领导,用才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用的位置要准,他才能发挥出作用;第三,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人也要随之升级;第四,我们非常重视培养人才,给他发挥的空间,但在发挥的过程中也要有一些机制去约束他、规范他的行为;最后,既然他已成为有用之才,你就要留住他,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让他安心留下来。
记:1993、1994年有,大批外来人才来到汕头,后来又有大批人才离开了汕头,原因是没有什么足以让他们留下来的环境。你们公司在留住人才方面有哪些举措?
郑:尊重人才是最基本的原则。在我们公司,我们一向杜绝“外省仔”的称谓,可以说这是公司忌讳的用语,我觉得这种称谓是对外来者的一种侮辱。如果发现有人这样说,我们坚决处理,这是尊重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只有互相尊重才能互相沟通,才能有共同创造良好环境发展事业的思想。
关于民企参与市场
记:站在民营企业家的角度,你怎样看待中国市场?民营企业怎样去参与市场的竞争?
郑:对企业来说,按照企业发展的需要,有几个问题要搞清楚。现在中国还处于经济转型期,开放改革才20年,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事情要与政策相吻合,政策调整了,企业也要跟着调整。在这种背景下,有一句话说:“一流企业卖品牌,二流企业做产品,三流企业出卖劳动力。”对这个问题认识清楚了,然后根据企业的实际,做哪种类型的企业就有方向了,就能稳健地发展。如果没有完整的经验,就要靠企业的发展逐步地摸索和提升,此外还要重视科技的开发。
“产品换代”要与时俱进。如果企业要做大,你就要有品牌;要做强,就要有属于自己的网络;要有效益,就要有完善的终端服务。
民企上市是好事
记:最近汕头有一些民营企业如猛狮、宜华、金刚玻璃等企业纷纷准备上市,大印象有没有这方面的打算?
郑:我们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打算。汕头的发展很需要一些达到条件的企业到资本市场去融资,为地方经济做一些贡献,同时对地方的形象也有好处。我们大印象目前还不具备上市的条件。根据我们发展的战略定位我们还没有这样做。我们目前最重要的是实现企业的资产运营而不是资本运营,把企业做大、做强,在完成资产运营后才考虑资本运营。
绿色食品是方向
记:当前“绿色食品”正成为食品行业的一个方向。“大印象”绿茶已得到绿色食品的认证,请问你对绿色食品行业的前景有何看法?
郑:中国已进入WTO,农产品要打进发达国家如欧美市场等,他们对农产品的要求比我们更高、更规范,因此自然而然地形成技术壁垒。关税壁垒、市场准入放开了,但因为他们的技术比我们发达,所以用技术壁垒限制我们的产品进入他们的市场。作为中国的企业,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绿色食品的重要性,使产品符合国际市场的要求,也符合中国国内的要求。这就要提升产品的质量,这个过程涉及到管理、工艺、把关等方面,最后产品还要通过国家的认证机构给予认证。
记:家族式企业在汕头民营企业中占大多数。您如何看待民营企业中的家族现象?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许多大的公司都是家族式公司,都做得很好;而在中国,家族企业却往往会出现问题,请问你对家族式企业有何看法?
郑:我觉得不管是家族式企业或是现代企业都有其优缺点,应该一分为二,要按照企业自己的产业、企业的规模、市场的定位来核定。关于这个问题,我曾经和一些专家探讨过。家族式企业有其家族式的优点,试问如果他的规模比较小,效益比较低,甚至一个月的收入还不够一个人才的工资,那么它又怎么去请一个人才?所以我觉得要切合实际地考虑问题。
我觉得企业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体现在企业内部的管理架构和机制是不是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机制是不是灵活的,是否能让企业正常运转,企业有没有先进的架构和先进的企业管理机制,这才是最重要的。
汕头仍大有希望
记:去年汕头经济增长是负增长,今年开始呈增长态势。经过整治,你认为汕头还有没有东山再起的希望?汕头拥有丰富而又分散的民资民力,能否集结起来形成区域经济优势?怎样去集结?
郑:汕头采取的两个整治和信用建设非常必要。我们要从发展的高度去认识汕头的发展,我认为汕头大有希望。因为汕头人有经商的天赋,汕头有优秀的区域群体,关键在我们发展的定位方面能不能更准确。汕头地理位置偏远、资源贫缺,但有优秀的群体。我们的定位选项要有符合我们区域发展的拳头产品,要引导全民重视发展工业的重要性,人人参与。汕头要重视轻工产品的开发,因为轻工业产品起步快、投资小、进入市场快,符合汕头区域发展的市场定位。尽管只是一个小企业,但它毕竟解决了几个人或几十人的就业问题。目前汕头更重要的问题是要重视、扶持和引导中小企业的发展,给他们生存的空间。因为这些中小企业毕竟为地方分担了一些社会责任,为汕头的稳定贡献了力量。
关于“阳光政府”
记:汕头正在搞政务公开,建设“阳光政府”,作为一个与政府常打交道的企业家,你对“阳光政府”的建设有什么建议?
郑:汕头推出“阳光政府”,作为民营企业我们非常欢迎,这种做法对汕头经济社会的发展能起到一个很大的推动作用。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大印象集团在跟政府打交道方面,各部门还是比较支持。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如果政府推出的“阳光政府”能真正做到服务于企业,做到真正为企业着想,则意义更大。汕头市工商联(总商会)为此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例如发出调查表、反馈表等,还邀请政府属下的行局负责人与企业家面对面地对话。如关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市政府曾专门召开民企座谈会,让我们总商会筹办一个“为中小型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目前我们正加大力度促成这件事。
关于企业家充电
记: 你去年已完成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BA)的学习并已毕业,你的这种努力意味着什么?跟国外企业家相比,你认为中国企业家还欠缺什么,需要补充什么?
郑:与国外国内企业家相比我觉得还相差甚远。作为自己,我们要了解自己有何短处,缺乏什么,否则就无法超越。就我个人来说,我原本是一个纯粹的农民,学历才有高中毕业,而且毕业后就回家种田,做生意对我来说是另一个全新的领域。如果想做生意并把企业搞好就要提升自己,所以我只能边工作边充电来充实自己,这是一个知识和理论充实的办法。广义上说,中国优秀人才很多,汕头人才也不少。现在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没有人情可讲,优胜劣汰,这是规律。如果我们不对自己施加压力就随时可能被淘汰,所以要时刻对自己施加压力。我觉得学历代表的是一个人的文化水平,阅历代表自己的经验,两者缺一不可。
关于企业文化
记:据称,你们对企业文化相当重视,你是如何看待企业文化的?
郑:我们对企业文化看得很重。企业文化实际上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和核动力,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氧气”,如果缺乏它,就像一个人在高原上“缺氧”一样。企业文化能系统地制定企业的思想,有了统一的思想,每个员工才能有统一的认识,有了统一的认识才有统一的行为,有了统一的行为才能有统一的实现目标。
我们知道,一个企业必须要有属于企业的原创文化和个性化,所以要有企业自己的文化积累,并慢慢地转化为一种文化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