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立硬盘品牌董事长中西宏明访谈
记者:上世纪80年代,日立家电在中国家喻户晓,但后来为什么在家电领域渐渐没有了声音?
中西宏明:说实话,日立的家电业务在近十年间,的确发展得不是很好。原因主要是电视机、洗衣机、空调这些产品价格在这几年急剧下降,对我们造成重创。
对于家电产品的技术,包括外观等等,我们也在不断地进行更新,这方面一直没有改变我们的方向。对于如何在市场上生存下去,我们也考虑了很多对策。比如,显像管的电视机,我们把显像管的零件以技术转让的方式交给中国本土企业来生产,最后进行组装。在这方面,我们费劲了心思。
记者:后来似乎能看见日立的地方只有电梯,所以很多人都以为日立只造电梯了。
中西宏明:(大笑)我们也认识到这个危机。在消费者心中,会有这样一个错误的理解。
其实中国本土生产显像管电视机的企业,有30%用到了日立的技术。但是很遗憾,背后的这些事情,消费者都不会了解。在这十年当中,我们不断在重组事业构成。但对消费者的信息发布,这十年我们没有做。希望通过这次日立展,能让大家认识日立涉及领域的广泛性。家电行业在朝数字化发展,我们希望能抓住这个好机会,重新进入中国市场。
高技术家电见分晓
记者:现在中国家电领域已经不同于20年前了,竞争非常激烈,不只是本土厂商,日韩厂商也做得很好。日立要做的事难度很大。
中西宏明:我们在中国家电市场的策略,和以往有所不同。我们不会涉及每一个家电领域,而是更加专业,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集中在几个项目上,比如空调、等离子电视和背投电视,把它们做成第一位的品牌。
我们要利用最先进的技术,适合中国消费者的需要,从更人性化的角度出发,生产出有别于以往的产品。
记者:日立的目标是家电的高端市场吗?
中西宏明:最终目的不是抬高价格,而是我们认为中国已经到了这样的时期,有一个新的购买层,有足够能力来利用高新技术产品。中国已经有了这个需求和市场。在中国市场上的产品都在中国本土生产,我想成本也不会太高。
不担心技术流失
记者:有些日本企业,比如佳能担心技术流失,把部分生产线从中国转回日本本土。而日立的做法似乎相反。日立不担心技术流失吗?
中西宏明:我们最终的目标是成为中国最佳解决方案的合作伙伴。在达到这个目标之前,我们肯定会对达到目标过程遇到的问题有一个认识和把握。认识之后,我们的目标是把日本先进的技术带到中国来,与中国人的智慧结合起来,构筑最佳解决方案。单纯把技术转到中国来,只是进行模仿,这不是我们所期待的目标。
而且我们认识到,技术方面有知识产权管理的规定。这方面的强化管理越来越明确了。
就佳能而言,它所涉及的事业范围不像日立这么广泛,只是在一个特定领域生产大量产品,如果有人模仿了它的技术,它这个事业就很难持续。这和我们这种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的形式有很大差异。我们的追求不一样,所以对技术流失问题的认知也不同。
领导层也要中国化
记者:很多日资公司早几年就已经把中国放在全球战略最重要的位置,日立为什么行动这么晚?
中西宏明:我们和其他外资企业的追求是不一样的,我们的目标非常高,与我们持同样战略的公司,到目前是没有的。我不是在为日立辩解,应该说我们花了更多时间,做了更多考量,才最终确定这样的战略方针。我们希望在已经合作的事业领域里面,加入更先进的技术,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对于如何参与中国今后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公司内部有人觉得是相当困难的,还对这一事业的展开持怀疑态度。在这一年,我见了很多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官员,还有大学学者,进行了很深入的探讨。这给我的感觉是,中国市场有这个需要,而且大家有期盼,希望能有公司参与到这种建设中。我向公司最高层汇报,取得了他们的理解和同意。这是很大的事业,所以还是需要时间考量的。
进一步来说,我们希望日立能够成为本土的企业,能够成为中国的企业。如果达不到这个目标,我觉得这个事业在中国就没有成功。
记者:日企有个习惯,任用本国人员担当中国公司的管理者,但他们并不如中国本土经理人了解中国市场。日立要本土化,但中国公司的管理者还是日本人,这本身就有些矛盾。
中西宏明:你说的一点都没错。我们在中国投资的公司有88家,工厂有45家。其中运营得好,事业开展得顺的,高层几乎都是由中国人来担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