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达塑料膜品牌董事长张国平访谈
一 超越梦想的飞翔
记者问:一生最大的理想是什么?
张答:做世界软塑包装行业的龙头。
记者问:有崇拜的偶像吗?崇拜的偶像是谁?因什么而崇拜?
张(略一思忖)答:有,中包联会长石万鹏,因为他以七十岁的年纪为中国包装事业不辞劳苦,鞠躬尽瘁。
对话中张国平先生的言辞总是简短而精炼,又切中关键。“做世界软塑包装行业的龙头。”没有过多修饰,没有振奋人心的豪言壮语,但短短数字却道出了隐藏在他深广胸怀中的梦想。从电烙铁小作坊起家的申达如今已是中国第一,亚洲领先,无论产能还是技术都让同行业者汗颜。然而这些成绩对于张国平来说并不算是光荣的终点,而只是又一个良好的开端与铺垫。全球制造业不景气,宛若进入凋蔽的冬季,而张国平的驿路上却开满芬芳的梅花。
张国平平静的话语中蕴积着力量与信念,他敢想敢做。上世纪八十年代张国平就凭着一股敢为天下先的劲,硬是在自己的乡间小厂里研制出了达到国际一流水准的“聚丙烯三层共挤膜”。命悬一线的小厂因此焕发了生机,也才有了今天的申达。回首当年,张国平在埋头做这件事的时候,一定会有许多人说,只有傻子才会做这种没有结果的事情。然而“傻子”张国平却做到了,对于别人来说这是石破天惊的奇迹,而张国平却泰然处之。因为他坚信,世上的困难没有什么不能克服,只要努力,没有什么壁垒不能攻克。他宽广的胸怀潜藏着无限的力量,昨天,他已经把别人眼中诸多的不可能变成现实;今天他更坚信一切皆有可能。站在中国软塑包装的塔尖上,他俯视不断崛起的新秀,仰望更为强大者。今天站在这里高瞻远瞩,明天将睥睨天下。张国平内心如幽谷深壑,含纳万物却不露声色,而理想却如这空谷里的幽兰,让人们从遥远处就能感受到沁人的芬芳。
张国平从事包装行业二十余年,他深爱着这个行业。尽管现在的申达多方位发展,但张国平却对他所辐射的地产、金融作了全新的解读,他把这两个行业理解为广义的包装,因此他认为自己所从事的行业都与包装密不可分。申达公司的战略定位是在从事的现有产业中,仍以包装业为主,做强包装,做优地产,做好金融。相对于金融地产两个炙手可热的行业,包装业并不见优势,但申达却一贯坚持与努力,可见包装业在张国平心中的地位。
偶像是每个人内心极其景仰,又极其渴望成为的人。张国平说他的偶像是中包联会长石万鹏。说实话,这有些让人感到意外。大多数人的偶像都是伟人或名人,而石会长显然不属于这两类人,但张国平恰恰选了他。在说到把石会长作为偶像的原因时,张国平的话语中明显流露着钦佩与感动。可见张国平的淳朴、务实与对包装行业的情感至深。
二、劫波渡尽春光现
记者问:一生中最想过哪一种生活?
张答:每天都在工作中,工作会让我充实而快乐。
记者问:身患糖尿病何以坚持工作?
张答: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一生总要不断遇到挫折与困难,但没有过不去的。
记者问: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
张答:克服了许多障碍与困难,最终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没有浪费时间与机会。
张国平的这几句话充分显露出了他的性格特点,也许有心人还会从他的这几句话中发现他成功的秘诀。年届花甲的张国平面色红润、不见皱纹,身姿挺拔,让人一见就以为是出身良好的企业家,不会想到他曾经是贫困村宋家圩的一名农民,他的手握过锄镰,他的脚踩过烂污的泥塘,他的脸流过盛夏里劳作的汗水,今天从外部形象上却一点也找不到昔日的痕迹。一般头脑聪明者基本懒于体力劳动,而张国平却是个另类,他不是个一般的农民。张国平厚道聪明能干,是队里的劳动能手。他当上了生产队长,他的工作作风是带领乡亲们从“鸡叫干到鬼叫”。后来他承包了一个山沟里的塑料五金厂,孤身一人在远离人烟的地方开创事业。他忍受冷寂的生活,他承受着推销时无数的白眼与冷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乡村他是个难遇知音的寂寞创业者,遭遇着现在人们无法想像的状况。而这一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折磨,对他来说是能够承受的。由于多年的积劳成疾,他患上了严重的糖尿病,而这一病至今已持续二十年之久,他仍然精力充沛地为事业打拼,病患并没有让他强大的内心变得脆弱,也没有拖住他前进的步伐。他执着于事业发展的时候,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厂,却因为疏于照顾,而使幼子患上了胃穿孔,小小年纪胃就被切除了四分之三。张国平难言的心痛与自责。但是他还是没等儿子身体康复就跑到了厂里,那里有更多的事让他魂牵梦系,做大事的人总是能理智地做出取舍,他把对家人的愧疚深埋心底,而毅然投入不见尽头的忙碌中。
申达在张国平的带领下迈上了一个又一个崭新的台阶,而在每一步的跨越中都面临着不同的难以逾越的困难,面临着来自不同环节的挫折,他们就如同去远方求取真经的僧侣,为着一个目标,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九死一生,终于达成平生所愿。
张国平享受生活的方式就是每天都在工作,工作是让他快乐而充实的方式,也许只有他这样对工作葆有热情的人才能开创宏伟的基业,才能让工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才能把理想溶化在血液中。在张国平的眼里,身体的病患不算什么,别人的冷遇、不解不算什么,事业上的挫折不算什么,这一切都如同上苍对成就大业者的考验,这考验不但没有拦住张国平,反而让他变得更加坚强和自信,“增益其所不能”,他已经为进军更为远大的事业更为宏大的目标做好了准备。张国平事业中的每个阶段都做到了极致,他人生中另一个极致即将在眼前绽放。
三、爱心暖流浸润八方热土
记者问:青年时代的贫困生活对后来的发展有何影响?
张答:就想带着乡亲们一起过上富裕的好日子。
记者问:如何评价自己走过的人生?
张答:最自豪的是让乡亲们过上了好日子。
贫穷让人痛恨,贫穷也让人心生耻辱。贫穷像一把利剑深深地刺入青年时代张国平的内心。他作为生产队长带领乡亲们从“鸡叫干到鬼叫”,但贫穷的宋家圩却难让乡亲们温饱。面对每日用汗水浇灌的土地换不回三餐的丰足,张国平绝望了,这位热爱土地的年轻人决绝地离开了土地,他想用做工业换取富足的生活。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已经让中国大部分农村改变了面貌,而地处富庶江南的宋家圩却穷得一筹莫展,这是张国平不能容忍的。一家小五金塑料厂给正在寻找出路的张国平带来了希望。于是他惨淡经营,把赚来的二十八万元全部带回村投资建厂。他要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白天的村口或夜晚的梦里那些愁苦枯瘦的脸都是他的噩梦,他不想再继续。然而企业经营不顺,又得不到当时政府部门的支持,倾其全部身家建起的装潢彩印厂险些夭折。当时的张国平,如果不顾及乡亲们而是另走一条致富路也许会轻松地赚到很多钱,也会轻松地过上富裕的生活,然而生在宋家圩,曾经作为宋家圩的带头人,他无法摆脱自己的使命感,他认为再难再苦也要为乡亲们杀出一条血路。历经重重灾难,好似长江狂澜袭卷而过,张国平与他的申达成为成为屹立不倒的胜利者。申达安排村民就业,让乡亲们过上了像城里人一样丰衣足食的日子,张国平这个多年来的想法终于实现了。
有了一定财富积累后,他设立六百多万的扶贫基金,用于经济薄弱村的发展。他承担起宋家圩的公共事务,建基础设施、修桥铺路,把长江水引入家家户户,使申港全镇的人喝上自来水。他热心当地建设,尤其为当地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先后在江阴职大、南菁重点中学、申港中学等六家当地学校捐资助学九百余万元,斥资一百五十余万建造申达教学楼,为周边贫困家庭子女开办励志班提供免费教育。除了在当地建设中的付出,张国平不忘企业在社会中的使命,申达为慈善基金捐资五百万,另外在汶川地震后又在震区捐资兴建了小学。
张国平是个极负使命感与责任感的企业家,同时他又是一个行事低调的人。他不断地进行着自己的善举,然而却极少在媒体上宣传,正如他自己所言,他的慈善做得低调而又实在,真正解决了人们与社会的需求,并不做表面功夫。他的慈善之路从心底出发,使命与心灵在驱动着他前进,并不需要一一展示而博得世人的喝彩。
张国平,一个朴素而相实的名字,而这名字的背后却镌刻了一个人非凡的经历。他起于垄畝,勇于奋斗、锐意进取、坚强而智慧、敢于担当、乐于奉献。他承载着梦想与热望,带着世代相袭的美德行进在追梦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