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碧水晶品牌董事长王元成:尽情遨游水晶王国
(一)
“中国水晶之乡”浦江县,从简单制作水晶玻璃珠发展到生产水晶灯饰、水晶工艺品,如今已形成独具特色的水晶产业,水晶玻璃产量占国内60%以上,去年产值逾20亿元。大大小小的水晶厂在浦江有3000多家,从业人员达5万人。星碧集团独占鳌头,成为公认的龙头企业,产值上亿元,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
1992年,王元成创办了浦江县第一家生产水晶工艺品的浦江县浦发实业有限公司。王元成说,他是浦江县最早开发水晶工艺品的,当地大部分从事水晶行业的人都是从他的企业中走出去的。“十年磨一剑”,小作坊终于发展成为一个旗下拥有九家公司的企业集团。
王元成出生在离浦江县城20多公里的一个小山村。1984年,上海中艺饰品厂的四位师傅在虞宅乡办起了浦江县第一家装饰品厂。当时在剧团上班的王元成心动了,跑到虞宅看个究竟。他一看工艺,简直太简单了:一个小电动机,一张台子,一个旋转的磨盘,工人拿着水晶珠的毛坯在磨盘上打磨,磨光磨亮就行了。聪明的王元成一看就会,决定自己办一个水晶磨珠加工厂。他花了1.5万元买了一块地建起房子,白天去剧团上班,休息日就招五六个工人帮他磨水晶项链。1992年,王元成毅然离开剧团下海了。
产品生产出来,销售却完全处于盲目状态,王元成只能靠翻电话簿上门推销。他十分注重质量,又是学美术出身,所以他厂里磨出来的水晶珠在上海销路非常好,订单越来越多,企业产值连年翻番。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到了香港,第一次看到市场上的水晶玻璃制品就被震住了:原来水晶不但能做成串珠,还有更广泛的用途,尤其是“世界水晶之父”奥地利设计师施华洛世奇开发的名牌产品似乎带着生命的动感。
王元成想:何不结合浦江传统民间书画艺术精华,采用世界各地的先进工艺,将中国书画艺术融入水晶工艺中?于是,他开创性地采用书法绘画与水晶相结合的手法制造各种工艺品。他设计的水晶工艺品,色彩淡浓相宜,绘画别具一格,动物造型栩栩如生,人物雕刻惟妙惟肖,让人爱不释手。无论摇曳的山花、沉思的少女,还是梦境般的江南水乡,都在王元成的水晶世界里被赋予了灵魂。他带领公司员工自主开发出了金色水晶、银色水晶、魔力水晶三大系列和工艺饰品、纪念礼品、圣诞礼品、豪华灯具四大类2000余个品种。“我们现在又开发出了彩色水晶,它更加多姿多彩”。
(二)
“目前国内水晶行业发展很快,众多企业蜂拥而起,同质竞争,如果没有创新就会走下坡路。”王元成告诉记者,连续几年,星碧集团投入300多万元资金开发新产品。水晶是一种时尚装饰用品,它的外观设计、造型变化很快,市场上需要不断有新品种出现。星碧集团走与院校合作之路,设计上与中国美术学院合作,技术上与武汉理工大学、中科院上海玻璃陶瓷研究所、江西景德镇陶艺学院联合,不断运用新材料,设计出更多新产品。“我们特别强调产品的艺术性,普通水晶产品在艺术师手中变成了能打动人的艺术品”。
王元成十分重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企业设立创新奖,许多工人也加入创新者的队伍。王元成说,企业发展需要团队精神,员工是企业的首要财富。
在王元成带领下,1998年“星碧”水晶被评为“浙江省名牌产品”,“星碧”商标被认定为“浙江省著名商标”,实现了浦江水晶行业省级名牌零的突破。王元成认为,那些单纯模仿他人产品没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企业终究会被淘汰出局。而星碧集团的目标是,在三五年内拿下中国驰名商标,成为水晶产品的第一块品牌,进而与世界水晶三大生产中心———奥地利、埃及、捷克的企业争个高低。
(三)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元成也谈了令他头痛的事:他们研发出来的新产品刚上市,另外一模一样的产品马上跟着出来了。虽然他们开发的许多产品申请了专利,但是不可能每个产品都申请专利,而且专利申请时间需要六个月,等最终申请下来市场上模仿的产品早就出来了。“我们投入高额的开发费用,从打样、制模都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而模仿者不劳而获轻松就获取了我们的成果。”王元成无奈地说。
还有一个令人头痛的事就是网络实名被抢注。前几天,星碧集团一位部门负责人上网搜索时发现,“星碧水晶”的网络实名被另外一家不知名的浦江企业抢注了。这家业主在网上宣称,他们是一家专业生产水晶工艺礼品的企业,注册商标“星碧”。
“我们注册的‘星碧’商标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已经六年了,现在怎么成了他们的商标?”王元成说,星碧集团多次向有关部门举报,企业法律顾问也打电话给这家企业,责令停止侵权行为。对方却我行我素,并说:“我知道是侵权,你们去告好了。”
王元成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并遏制这类侵权行为,规范行业秩序,因为恶性竞争最后只会造成两败俱伤。中国经济要实现全球化,经济发展各方面要逐步与国际接轨,同样知识产权保护也必须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