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增-上海建桥学院董事长介绍
人物简介
周星增,男,1962年11月生,汉族,浙江乐清人,现任上海建桥集团、上海建桥学院董事长,上海亲和源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民盟上海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副主委,上海市第十二、十三届人大代表,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上海市工商联民办教育协会会长,中国围棋协会副主席,上海围棋协会主席,上海市儿童健康基金会副会长,先后被中央统战部等单位评为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先进个人、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获得上海市慈善之星、上海市关爱儿童健康公益之星、上海市两新组织党建之友等荣誉称号;被民盟中央授予“先进个人”,被上海市民政局授予抗震救灾抗震救灾捐赠特别奖。
社会兼职
并兼任上海市工商联民办教育商会会长、上海温州青年联合会主席、外地在沪投资大型企业协会副会长和中国围棋协会副主席、江西财经大学校友会副会长、江西财经大学上海校友会名誉会长等社会职务,
个人荣誉
荣获“上海市十大青年经济人物”、“上海市慈善之星”、“上海市非公经济党建之友”、“上海市关爱员工优秀企业家“、“上海市房地产界优秀青年企业家”等称号,被评为全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先进个人”。
相关事件
勤奋好学
小时候,他曾是一个农家孩子,出生在浙江乐清一个农民的家庭。那时候家里生活穷苦,为贴补家用,他常和小伙伴下水田抓黄鳝泥鳅卖,一天挣一块钱。上中学时,学校离家有5公里远,他每天放学回去的路上都要搂些树枝草叶带回家当柴烧,回家做完作业后还要干农活。他能吃苦,有志气,学习上刻苦努力,终于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勤恳实干
1983年夏天,作为班上的尖子生,周星增被分配到贵州工学院任教,4年后破格晋升为讲师,1989年调入温州大学,任财务教研室主任。对此,他的同学和好友们羡慕不已,都说他是生活中的幸运人。而周星增却不以为然,他觉得称心的工作并不是人生刻意追求的风景,更不是人生的全部涵义,人应该有所建树、有所创造,充分展示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种难以遏制的念头总是在周星增身体里躁动着,1992年,当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终于将这种契机降临到他的生活里的时候,这种躁动便成了一种跃跃欲试的力量。就在学校即将任命他为系副主任时,他却毅然决然地递交了辞职报告,选择了民营企业,走进了波谲云诡的商海。在公司,他勤恳实干,在工作任务面前,他每每给自己加压力,在目标面前,他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从财务部经理到销售中心总经理、董事长助理,他最终进入了企业集团的领导核心层。
面对赫然在目的辉煌业绩,周星增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将事业的风帆再度高高扬起。
办校意识
1999年6月,国家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教育当做大产业来抓,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敞开多元化办学之路,走教育产业化的路子。周星增眼前一亮,觉得新的机遇来了。虽然办了七年企业,在商海己获得成功,但他总觉得自己并没有真正找到感觉——说到底,那种教师情结总还是在他的心底徘徊。十年的教学生涯,他接触了很多学生家长,为了子女能上大学,他们东求人西拜佛,甚至变卖家当也在所不惜。他们把子女当做家庭的延续和希望,一个子女不能继续读书,就严重影响整个家庭安定;一个子女能上大学,就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欢乐。可由于国家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使很多求学心切的青年被拒之大学门外。周星增意识到,发展民办大学是弥补国家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必然途径,是高等教育事业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一个念头于是在他心中萌发:创办一所民办大学,回报社会,回报家乡父老,帮助那些乡村小镇、边远山区的孩子圆他们的大学梦。
成功“建桥”
说干就干,他与几个热心教育事业的同仁,跑温州,去杭州,最后将目标锁定在上海,在有浦东“南大门”之称的康桥开发区买下了408亩地。他将心目中的学院定位在创“上海第一、全国一流”的目标上,“要建就建上档次的!”他想要在这儿同时“造好三座桥”——一座为学生而造,送他们到达成功的彼岸;一座为教师而造,以新的机制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还有一座为社会而造,为社会培养急需的人才。为学院起名“建桥”,正是蕴含这层意思。
1999年8月10日,是周星增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上海建桥学院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上海市、浙江省有关领导专程前来祝贺。周星增和“建桥”从此亮相上海滩。学院的建设得到了上海市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心,并从政策上获得了他们给予的许多支持,上海南汇县把建桥学院列入该县2000年七大重点工程之一,建桥学院所在的康桥镇的主要领导还亲自担任工程总指挥,使学校的硬件建设和工程进度得到了保证。
经过十个月的紧张施工,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学府就矗立在黄浦江畔。在这里,6万平方米高标准的教学大楼、学生公寓、综合服务楼,以及计算机校园网、闭路电视教学网、装备600多台先进电脑的计算机房、多媒体室、网络实验室、电子线路实验室、语音室、图书馆、有400米塑胶跑道的标准运动场、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等教学、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学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创下上海民办高校的三个之最:规模最大、投资最多、设施最好,为“建桥”创一流学院奠定了可靠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