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凯-北京二商希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介绍
人物小结
季凯,男,1971年参加工作,1985年入党,大学学历,曾任北京市豆制品二厂工人、设备股长、副厂长、厂长,北京市豆制食品工业公司经理、党委书记,现任北京二商希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他从18岁参加工作起,在豆制行业已整整干了三十五个年头,他引领着职工开拓进取,奋力拼搏,创出了北京市名牌产品----“白玉”,把一个亏损严重的国营小工厂建设成国内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的现代化企业,豆腐产销量连续七年位列全国同行业前列,企业连续被评为“首都文明单位”,季凯同志1995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2005年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简介
季凯担任厂长的十多年间,产品产量从1521吨增加到28142吨,销售收入从423万元增加到7188万元,利税从3万元增加到825万元。自1998年后,产销量连续七年位列全国第一,在北京的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白玉”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好产品”、“消费者信得过产品”、“北京市名牌产品”,获“北京市著名商标”、“优秀品牌”,北京市国有企业“十大知名品牌”等称号;豆制品二厂已连续四年获“首都文明单位”称号。1995年,他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曾连续多次获北京市、商贸工委、市国资委、二商集团“劳动竞赛标兵”、“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员领导干部”等称号,2005年4月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事迹
北京豆制品二厂1958年成立,1990年有职工200多名,年产值200万元左右,长期亏损,靠国家政策性补贴维持。季凯上任后常说:“企业长期靠国家财政补贴过日子,很不光彩。”他认为,豆制行业要发展就必须实现规模化。二厂生产车间太小,小作坊式生产适应不了大市场的需求,厂子必须扩大生产规模。”
1990年底,经过半年的调研和酝酿,在他的精心组织下,二厂成功地从西城区宫门口迁到了海淀区净土寺。新车间面积近1000平米,搬迁后上了3条新生产线。
1991年,豆腐产量突破2000吨,比搬迁前翻了一番。豆制品二厂搬迁的“蜜月”期刚过,副食品市场全面放开,国家对豆制食品企业取消财政补贴。
2000年北京申奥成功,根据奥运环境治理规划,市区三环以内企业10吨以下的锅炉在2002年12月30日前一律停止使用燃煤,改用清洁燃料,二厂被无情地列入搬迁之列。此时已经被聘任为市豆制公司经理兼豆制品二厂厂长的季凯又面临着厂子的第二次搬迁。
2001年初,经过领导班子反复研究论证,搬迁动议获得了班子会议的通过和二商集团的批准。为了选择最佳厂址,季凯带着建厂规划,率基建科的同志,一个月内跑遍了北京周边18个经济开发区,最后把厂址选在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食品工业园区。为选择合适的建筑商承建新厂,季凯亲自主持起草招标文件,在新闻媒体上发布招标公告,组织专家审查参加竞标单位的标书,最终选定北京市第六建筑公司。
2001年6月6日,新厂及职工宿舍等设施同时破土动工。
2002年6月主体建筑竣工。新厂面积100亩,生产车间面积7900平米,是城区旧厂的8倍;豆制品年设计产能10万吨,是旧厂的20倍。新厂建成了,如何搬迁?有的同志提议先停产半个月,等设备安装完毕后再恢复生产。季凯则坚持不停产搬家。他说:“咱们是国有企业,供应北京70%以上的豆腐,又肩负特供任务。咱们必须对广大消费者负责,困难再大,也要坚持不停产搬家,这是关系群众利益的头等大事”。
搬迁工作从2002年6月15日开始,他不顾自己患有偏头痛,每天和职工24小时奋战在施工现场,亲自指挥生产线搬迁和设备安装。7月7日制冷机组正式运转,盒豆腐、豆浆的生产步入正轨。在他的带领下,两个月才能完成的搬迁仅用20天就完成了,而且市场供应工作未受影响,创造了食品行业鲜活产品不停产搬家的奇迹。职工安置问题是厂子搬迁中难度最大的问题,要让500多名职工个个满意,非常困难。季凯明确表示:“企业再难,也要让职工安居乐业。目标只有一个:不让一名职工掉队,不使一位职工受伤。”一方面,发挥企业党政工团组织的作用,充分了解每名职工的意向后,坚持以人为本,依据《劳动法》等法规制定出妥善合理的安置方案。职工们感到切身利益有了保障, 80%的职工随厂迁至通州工作。另一方面,他狠抓职工生活条件的改善、精神生活的丰富。为每间职工宿舍安装空调、电视和电话;购置班车接送职工;为职工提供免费午餐。建立了网吧、多功能厅、健身房、乒乓球室和台球中心。企业还先后组建乒乓球队、篮球队,并多次在北京职工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2004年成立的铜管乐队,已能参加正式的比赛和演出。2004年企业被北京市总工会评为“市级模范职工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