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木-北京荷美尔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介绍
人物小结:
郭木2005年毕业于中欧商学院,并获得EMBA学位。他曾任上海荷美尔总经理,拥有丰富的销售、市场和人力资源管理经验。
荷美尔的“本土化”实践:
用“建设性冲突”谋求价值观一致,用关联性绩效管理打破部门壁垒,用接班人制度动态刷新候选人,上海荷美尔正在“本土化”。
1995年,美国企业荷美尔通过与上海锦江国际合资,正式进入中国市场。1997年,中国本土经理人郭木加入荷美尔,经过8年锤炼,从销售总监助理、销售总监晋升为上海荷美尔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成为荷美尔中国的“本土总经理第一人”。
郭木的就任,标志着荷美尔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标志性阶段。然而,在洋老板退出后,如何培育出更多的优秀本地管理者,来使荷美尔的生意更加本土化,则非一日之功。
倡导“建设性冲突”
原锦江国际员工、从外部招聘进来的员工,以及美国同事——面对复杂的人员构成,郭木在组织中的角色,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一个把各种“食材”合理调配,最后做成一道美味的“烹调师”。
“对于锦江国际的原有人员,一开始,他们会强调他们做事的过程,强调没有功劳还有苦劳。现在,他们已经习惯了以结果导向看问题。”
“对于从其他外企进来的员工,他们会惯用原有思维和方式做事,而我会告诉他们,他们以前的经验在这里都是零,他们必须重新认识和适应荷美尔这个新组织的文化。”
“对于美国同事,我会告诉他们中国市场的特殊性,美国那一套哪里适用,哪里不适用。”
有针对性地逐个击破,只是第一步,郭木逐渐意识到,由于大家以前各自处于不同的市场阶段环境,对问题的理解差异很大,本土化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让大家形成“基本共识”。即荷美尔的本土化重心已经经过了克服语言障碍的初始阶段,发展到如何实现员工更深层次上的理念和价值观上一致的阶段。
“文化本土化”下多元化思维的一致,就是郭木烹调这道菜的“主味”。荷美尔在美国是一个百年老店,有非常典型的文化特征。随着最初总部外派人员的加入,以及双方的不断沟通,这种文化已经做到了传承。但郭木很快意识到,把美国公司的文化照搬照抄地复制过来并不能完全奏效。
面对文化层面的冲击,郭木开始在组织中倡导“建设性的冲突”,即正确看待冲突的存在,但要在冲突之上提供建设性见解。
如上海荷美尔学习美国文化中法学上的“假定无罪论”,把对员工的信任提升到一定高度。这表现在相对于外企过来的人员,合资公司中原有人员无论在思维方式,还是专业度上,都有一定差距,但荷美尔提倡“纵向比较”,“认为他们是优秀的”,并鼓励他们“在错误中学习”。这种文化导向使合资公司中很多优秀人才获得了成长,在公司发展中担当重任。
再比如,在对待内部淘汰机制上,“绝大多数美国公司都不会像GE一样实行后10%末位淘汰制。他们更注重通过更加人性化的方式培养员工,培育忠诚度。”而相对于美国总公司,中国荷美尔很年轻,无论从市场还是人员都处于培育阶段,“没有可以打江山的干将根本活不了。”因此,荷美尔中国进行了“适当的淘汰”。
“建设性的冲突”的结果是在公司中营造了平等竞争、鼓励创新和相互学习的企业文化,基于对结果的关注,通过轮岗、替换等方式,让组织变得更为高效,让有能力的人获得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打破“部门本位”
在上海荷美尔每周一的部门经理例会上,一直保持着两个有趣的习惯:一个是轮值主席制,另一个是“分享时间”活动。
荷美尔每一次例会的主持人都不是总经理,而是由每个部门的管理人员轮流担当。会议开始时,大家也不会急着拿出上次的会议纪要,核对各自指标的完成情况,而是先进行15分钟的“分享时间”。
在每次会议的“分享时间”中,都会有一个管理者以PPT的形式,与大家分享在这段时间内他都读了什么书,他认为书中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他本人得到了哪些启发等。
“轮值主席制能让大家用总经理的思维去考虑整个公司的问题。虽然他们侧重的重点是本领域的,但这培养了他们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是关乎整个公司的。”打破部门的壁垒,让大家忘掉部门本位,是郭木强制实行“轮值主席制”的主要目的。
而对于“分享时间”,郭木觉得这更像是一个讨论会,“大家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甚至进行争吵,但走出会议室大家一定要形成一个共同的声音。”
为了使这项工作获得持续效果,荷美尔在绩效管理上也“别出心裁”:采用部门业绩与公司整体业绩挂钩的“MBO”和“BONUS”方式,来分发经理级别人员的年终奖,即一部分奖金是基于职位的“MBO”(目标管理奖),另一部分是基于整个公司的“BONUS”(全体共同指标:销售量、毛利和税前净利等)。
每个部门每年都被设定3个指标,部门经理以上级别的员工所获得年终奖,不但要考量其对这3项指标的完成情况,还要考量其对整个公司营业收入的贡献。
“这样做的好处是,每个部门经理都不止关心本部门的绩效指标完成情况,他们还要关心其他部门的业绩指标完成情况,对人产生的激励效应较大。”郭木说,“作为一家合资公司,我们人员构成非常复杂,大家很难在思维模式和精力上聚焦,采取这种方式可以让大家都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有利于我们文化本土化的建设。”
动态刷新“接班人”
10年前,中国食品领域是一个非常落后的市场,整个肉制品行业还处于原始的加工阶段。作为较早进入中国的肉制品加工企业,荷美尔在招聘人才上力不从心。
最初,荷美尔采用的策略是从消费品领域招聘。随着业务的发展,荷美尔在人力策略上进入“改造阶段”,经过培养的员工都积累了一定技能,人员趋于稳定,此时,荷美尔开始结合其在中国市场的定位,有针对性地进行招聘,并对原有组织进行合理淘汰。
2005年起,荷美尔中国已经明确了文化和特征,开始在强烈企业文化的指导下,加强对现有团队的培训,深化员工共同的本土文化价值观。这也是郭木上任后投入主要精力在做的事情。
荷美尔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扩张,为了进一步争取市场地位,需要大量的人才储备。此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摆在眼前:谁是下一个“本土接班人”?
“我们希望下一个接班人要在公司内部产生。”郭木介绍,目前荷美尔70%的中层以上干部都是从内部提拔而来的。
对于一个发展迅速的中等规模公司,机会是先天的,但这些机会应该由谁掌握?
“有些企业会留给外部人才,外部人才也确实为他们带来了快速增长,但如果从长期看这样做会有问题。”
郭木认为,在对企业的长期认同感上,内部员工有着无法替代的优势。因此,“他们会暂时牺牲一些东西,尽量把机会留给内部员工。”
在荷美尔的“接班人计划”中,每个关键职位下都有3名接班人候选者,包括郭木的总经理职位。这些接班人候选者均通过了公司专门的评估系统评估,并每半年都要接受再次评估,考察他们是进步还是退步,以及多长时间内能胜任接班人角色,是否还有新的候选者可以加入等,对每一个职位下的3名接班人候选者实行动态刷新。
“荷美尔的接班人计划每年刷新,一直在根据我们的评估结果进行排位,所以不但不会影响大家的积极性,反而对所有人都有激励效应。”
郭木介绍,从宏观角度讲,“接班人计划”不是指接班人候选者对某一个具体职位负责,因为有好多人的能力可能已经达到了接替其上司的程度,但往往由于种种原因位子无法空出来,这时,公司会给其提供其他的晋升机会。
为了加快公司本土管理人才的培育进程,荷美尔成立了企业大学,其针对所有高级管理人员,以统一价值观为主要目的、“洗脑为主,技能为辅”(如变革管理)的第一学年培训已经完成。二期将针对主管级员工进行以技能为主的培训。
现在,在荷美尔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文化:所有管理者都在时刻思考谁能接替我的位置?为了这个人尽早出现我该怎样培养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