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银行网上银行品牌董事长陆华裕访谈
宁波银行曲折蜕变
记者:目前,宁波银行的资产质量非常好,这与多年来的大力核销密不可分。面对当时资不抵债的情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陆华裕:当时,我们的想法很朴素,就是怎样能不亏损,有盈利,然后能够用盈利多核销一些不良贷款。别的银行享受了政策剥离,而我们只能依靠自己。
开始,宁波银行每年都进行核销,没有分红,每年都拿出3至4亿元的利润去核销不良,最多一年拿出近5亿元的利润。对此,董事会比较支持。但有很多小股东要退股。还一定要1:1退股,找我帮忙。
到2004年,银行发展逐步明朗化。当年银行资不抵债只有1亿多,我们用5年消化了历史包袱,2006年基本完毕。
2004年宁波银行资本金达到4.2亿元,但是资本充足率不够,新业务不能获批。宁波银行开始增资扩股,2004年底宁波市政府成立了宁波银行增资扩股领导小组,常务副市长作为组长。当时市政府的考虑不仅仅是为了筹集资本金,而且一定要建立好的机制。
记者:当时引进新股东容易吗?如何设计股权结构的?
陆华裕:2003年,我们请企业做银行的股东,大家都不愿意进来。2004年七八月份,雅戈尔、杉杉等大企业开始介入。2004年进行了一次增资和改制。我在市政府领导下重新设计了股本结构,市财政占15%,雅戈尔、杉杉等5家民企(都是当时宁波市最好的企业)各占9.9%,员工和经营层持股占20%。
记者:2004年增资完成之后,你们为什么选择引进华侨银行做战略投资者?
陆华裕:2004年之后,宁波银行可以说走上正轨。股本也达到18亿元。2004年底,我们在业务流程和风险控制体系上下功夫,去国内银行和国际知名银行学习,比如恒生银行和汇丰银行。
恰逢此时,银监会出政策,支持引进战略投资者。我们聘请荷兰银行作为财务顾问,选择了全世界100家银行,洽谈谁愿意做我们的股东。
引进外资工作董事会也非常支持。2006年1月6日,引进新加坡华侨银行一事获批。选择战投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我们去了华侨银行六个星期,好银行的做法基本都学到手了,知道怎么做了。
两高管详解管理层入股
记者:据称,当时这些企业入股时提出,要求管理层入股,是这样吗?
陆华裕:当时,第一次的增资方案中并没有员工持股,只有政府财政和民企的股份。但几家民企给增资扩股领导小组提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让管理层入股。企业说,银行资不抵债,他们可以接受,但要入股要有个前提,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管理层必须入股。
作为宁波地方的民企,他们从实践中总结出,要管理好企业,必须有股本作为纽带。所以,银行的经营风险很大,股东不直接参与银行的经营管理,必须依赖管理层。所以有些企业甚至说,金山银山不稀罕,但希望管理层也能同舟共济。
记者:你们当时对入股是持何种态度?
陆华裕:当初,管理层也不太愿意入股,毕竟对银行的下一步看不清楚。但我们也考虑,企业既然拿出1.6亿元现金入股,我们要让股东对银行有信心,管理层也要下决心。所以,按照当时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员工可以入股20%,管理层就带头入股。
2004年10月份,我们召开了全行员工入股动员大会,当时有2000多人参加,包括1100多名员工和他们的家属。动员会上,我们交代了资不抵债的家底,以及银行下一步如何发展,风险在哪里。入股自愿,最终1100多名员工,入股的有900多个。
记者:企业方面,你们如何说服他们入股?
俞凤英:当时让五大企业以1.6亿元的现金入股,我和陆董事长一家一家跑,多次登门。由于地方企业在入股信用社方面吃过亏,很多最后(净资产)连1:1(入股本金)都不到,所以,他们对入股银行没有信心。
当时我们跟企业主要讲三点,一是要相信我们,管理层会尽好职责;二是银行下一步的做法;三是表态,管理层可以带头入股。当时钱不够,我们跟亲戚朋友借,通过利益捆绑,让股东对我们有信心。企业觉得管理层自己也入股了,风险就会小一些。
“我们只是过渡人物”
记者:宁波银行上市进程可谓“神速”,为什么这么快?
陆华裕:上市并非一帆风顺,在2005年底和2006年初的时候,一家主要股东单位还要求以1.15元每股的价格,转让1.34亿股。我们请其他股东接,都不要。而且不确定因素也很多,首先是政策不允许,如发起人股东在200人以上、内部员工股、自然人股东很多等。所以,股东都认为即便我们在2006年八九月份启动上市工作,至少2至3年时间才能完成上市。不过,由于A股股改刚刚完成,项目少,速度比较快一些。
记者:你们两位提到最多的词就是“压力”,上市之后的压力主要来自哪里?
俞凤英:我们一路走过来,一路上就是压力。一开始想压降“不良”,当时资不抵债,为了生存。增资扩股完成后,净资产增加又面临来自股东的压力,这么多的股权和资本金,如何增加盈利,控制风险?还有员工如何成长。
上市之后,压力更大,这么多的股民都看着,要求回报;而且我们又跨区发展,管理要求更高。不过目标不同了,以前都是与城商行比较,现在要跟上市银行比,对我们提出了更高更细的要求,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怎么能做得更好。
陆华裕:第一,资本充足率这么高,资本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在同行中不再领先了,要做到同行里面都领先的银行,压力很大。第二,同行中我们规模小,市场竞争又很激烈,我们怎么办?第三,利率放开后,利差缩小,一定时间内,银行盈利能力会下滑。哪家银行准备时间越短,其行业竞争力就越强,如果没有准备好,就会亏损,被兼并,这也是国际惯例。所以,我们压力很大。
现在,我们门是进去了,牌照也给了,但能否跟同行老大们竞争?毕竟不是一个重量级的。而且外资银行12家法人银行都已获批开业,他们都是总行,对我们的冲击是很大的。可以说,我们都睡不好觉。
记者:有可能的话,你会一直在董事长的职位做到退休吗?
陆华裕:第一,要看三年一届的董事会聘不聘我;第二,我能否跟上银行业发展的要求,自己的精力和能力能否跟上。我跟俞行长都有一个愿望,我们银行要请一个既对中国文化很了解,会讲普通话的,在国际好银行里面工作过的,做到一定层次的高管,我们银行到一定规模,他来做董事长、行长,银行会做得更好,我们只是过渡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