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发放大镜品牌总经理阮立山访谈
在阳光下,用聚光透镜的焦点照射火柴头,火柴一会儿就燃烧起来,这样的实验想必不少人玩过,阮立山也不例外。但与别人不同的是,近15年来他只做了这一件事,最终把聚光透镜“玩”出了国际水平。
2011年7月6日,当他把自己的发明呈现在“第七届中国太阳级硅及光伏发电研讨会”上时,与会专家很是惊诧:这么尖端的科技竟诞生在温州一家不起眼的小企业。
在阮立山创办的温州明发光学科技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这项备受关注的新产品——光伏太阳能聚光透镜(SOG透镜),一种厚度仅为3.2毫米的平面树脂透镜,呈方格状,里面布满螺纹。
产品看似普通,但当在阳光下一照,神奇现象出现了:只见地面出现的聚光光斑是方形的,而不是往常所见的圆形。而且,这种透镜的光斑个点均匀率为国际最高水平,阳光经过透镜折射后,能非常均匀地聚焦在一个平面上。
均匀的方形光斑——这可是阮立山长达15年科研的成果。
太阳能发电是朝阳产业,但也存在许多重点技术难题需要破解。1997年,阮立山就开始研发其中的核心技术。
当年他投入120万元,买了一个厂房,用于研究新技术。这笔投入可是他此前办工厂积累的全部积蓄。一次性“砸”进去这么多钱之后,他一度陷入资金周转困难的境地。后来通过四处筹措,才让公司缓过劲来。
研究需要使用特殊的树脂,2005年这种材料一公斤的价格为1000元左右。“我们做实验时,光这项材料的成本一天就要6000元。”仅从2005年到现在,它就足足“吃”进上千万元资金。而明发光学公司生产销售其他普通光学透镜,每年只有一两百万元的利润,这些收益都“养”了这个新项目。
知识水平也是一道鸿沟,要完成世界级的科研课题谈何容易。“长期以来生产普通透镜,陆续认识了一批光学界的专家、教授,我就经常带着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跑杭州、北京等著名高校甚至中科院去请教。”
明发光学成立于1993年,生产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等光学透镜。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国内经济快速发展,为市场弄潮儿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周边不少企业的厂房越盖越气派,而明发光学直到现在生产车间也只有200平方米,去年产值才2000万元。不过,阮立山并不着急,依然沉住气,埋头实验室工作,只研究这一枚“镜”。
2005年,在长达8年的研究和实验之后,他终于取得了突破,生产出光斑呈现方形的聚光透镜。然而他并不急于批量生产,而是转向破解另一个技术难题:“光斑个点不均匀,太阳光就会使电池上出现受热不均现象,这样会导致电池使用寿命缩短,‘消化’太阳能效率不高,这个问题也必须解决。”
这一干又是4年时间,直到2009年,才终于攻克技术难关,使光斑个点均匀率达到0.86,比之前的国际水平0.80还高。
目前,他在太阳能聚光透镜研发上已经取得26项专利,其中包括5项发明专利、2项国外专利。公司已经在小批量试验性生产产品,主要配套国家863计划——100兆瓦聚光光伏发电系统项目,以及和国家电网合作生产。他测算,2013年如果按预定目标批量投产的话,年产值马上就可以增至上亿元,将实现爆发式增长。
企业主访谈:
产品才是实业的核心
记者:有的企业搞科研,三五年如果不成功,也就放弃了,您为何会坚持这么久?
阮立山:产品是实业的核心,企业要成功,最终还是要靠产品。而尖端的产品,不是一天两天就能速成的,一个问题解决了,还有其他问题不断冒出来,我们只能边走边摸索、反复试验,才能日益完善它,最后批量生产,造福社会。这是个漫长的过程,但必须经历。
记者:您认为科研创新对企业发展有多重要?
阮立山:科研创新是企业最难的工程之一,但也是企业生命力的源泉。我们公司如果靠生产老产品过日子,也不是不可以,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市场竞争很残酷的,没有一定的核心技术,没有竞争优势,市场不买账,迟早要被淘汰。企业只有不断科研创新,遥遥保持领先水平,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我们公司愿意花15年时间研究一个项目的道理。今后我们还要大力研发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家用太阳能产品,占领更广大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