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近日,2019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在京举行,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主题,探讨了这个永恒的话题。
70年来,中国实现了谷物资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养活了14亿人口,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日前,农业农村部宣布,今年粮食丰收已成定局,有望连续5年产量在1.3万亿斤以上。不过,峰会上,专家指出,当前中国粮食安全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实现长期保持我国粮食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呢?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始终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目前,中国谷物自给率已经在95%以上,口粮产需有余,城乡居民粮食可获得性、可及性大大改善,不仅显著提升了14亿人的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也为全球的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经济学人智库发布的《2018粮食安全指数报告》显示,在全球113个国家中,中国排名第46位,高于中国人均GDP的排名。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大家还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中国粮食安全也面临新的挑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指出,随着人口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的粮食需求结构变化,中国粮食消费总量还将进一步增长。
王一鸣说:“中国人均GDP去年已经超过9700美元,已经逐步向1万美元逼近,城镇化率也接近60%。从先行国家特别是东亚国家发展规律看,进入这一发展阶段,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将加快升级,对动物性产品以及饲料粮的消费需求将持续增长。有专家预计,2030年,中国粮食消费量将达到1.6万亿斤,这将形成巨大的需求压力。”
从国际市场供给看,目前全球年粮食贸易总量只有7000亿公斤,仅相当于中国年消费量的一半,也就是说,即便把国际市场的粮食全部进口到中国也不够吃半年。今年以来,以猪肉价格为主的农产品价格涨幅较大,为农产品保供给、稳物价敲响了警钟。
与此同时,中国农科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还提出,如今中国人不仅仅满足于吃得饱,还要吃得好。他说:“中国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不仅要吃饱还要解决吃好的问题,食品安全、维生素、微量营养元素和膳食纤维缺乏已成为中国保障国民营养健康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我国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和淡水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和25%。确保粮食安全,首先要保证有地种粮。对此,王一鸣提出,严守耕地红线和挖掘增产技术“两手都要抓”。他说:“要按照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要求,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这是粮食安全的命脉所系;要发挥粮食安全主产区优势,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同时,要依靠科技创新挖掘粮食增产潜力,这是粮食持续增长的根本出路,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中国的杂交水稻就是力证。”
如今,伴随着食品供应链上的新技术、新工艺、新原料、新业态、新的经营模式的广泛应用,在为消费者提供丰富多样便捷经济的食品的同时,也给食品安全带来诸多挑战。孙梅君透露,在食品安全监管上,我国还将用上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开创了食品供应链溯源的新时代,既有利于保障和改善食品安全状况,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也有利于提高溯源的效率,降低企业的成本。我们将加快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食品产业的应用,实施智慧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