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关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的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本次通知提到网络游戏平台要采用“必要手段”验证未成年用户真实信息,并且再次提到要限制未成年在网络游戏、直播、音视频、社交等平台的消费。
虽然目前这只是一份“征求意见稿”,但在业内看来,为了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这意味着有可能在现阶段基础上进一步对未成年游戏身份信息进行监管。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被业内称为“史上最严防沉迷政策”。游戏公司纷纷依照通知要求,仅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部分游戏甚至拒绝未成年登陆。
既然游戏公司都积极同未成年“割席”,为何本次《征求意见稿》仍提醒平台采用“必要手段”?
未成年玩家钻空子“违规”充值
《证券日报》记者从黑猫投诉【投诉入口】平台发现,当下几款人气手游都存在未成年家长投诉并要求退款的情况。平台上的一位家长向《证券日报》记者反映,家里13岁的孩子在今年春节前一个月,往米哈游的一款游戏中充值了5万元,“因为使用了成年人的身份信息。”
冒用成年人信息的现象并非孤例,已然成了未成年玩家躲避游戏平台防沉迷限制的一种“常规操作”。记者发现在黑猫投诉平台为了追回充值金额而自称使用了家长信息的玩家也不胜枚举。
对此,米哈游相关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回应称,如果未成年人用户冒用了家长的身份信息进行注册、并产生了充值行为,家长可以通过米哈游未成年成长关爱热线或访问米哈游成长关爱平台进行未成年游戏问题申诉。“为了更好地应对孩子冒用大人身份证信息的问题,我们已经在试点人脸识别功能。”
腾讯游戏去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平均每天有686万个账号在登录环节触发人脸识别,超70%的账号因拒绝或未通过验证,被纳入防沉迷监管。
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人脸识别仍是现阶段最有效识别未成年账号的手段。“人脸识别系统能够精确判定是谁在登录,谁在玩游戏,从保护未成年的角度来看是效果最好的。”
但目前人脸识别并未完全在游戏行业推广开来。腾讯、网易、米哈游等已经接入或尝试接入人脸识别的公司仍是少数,大量游戏公司在设置人脸识别方面依然存在障碍。
人脸识别防沉迷“合规”吗?
叠纸游戏的相关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很多游戏公司还没能采用人脸识别,主要涉及到一些前置问题,比如立法或未成年用户信息保护等。“这次网信办的征求意见稿也提到了如果需要进行必要手段的验证,需要通过‘国家建立的统一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进行验证。后续若施行,我们肯定第一时间做出合规响应。”
“目前,有关人脸识别的安全性、防范以及隐私相关问题,先一步试点的公司都已经有了有效的解决办法。与此同时,人脸识别已经被广泛应用在生活里,如果要解决未成年沉迷游戏的问题,人脸识别都是各个公司要迈出的一步。”张毅说道。
易观互娱行业资深分析师廖旭华表示,想要彻底杜绝未成年沉迷问题,恐怕需要“全量全时”的人脸识别。但全量人脸识别有违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最少够用”原则,即便是银行在验证信息时也不会大量使用人脸识别。人脸识别虽然是非常有效的手段,但也不能滥用,更不该完全依赖游戏公司的人脸识别。
“未成年沉迷问题的根源在于家长,学校和社会也未承担足够的责任。家长在子女教育管理、学校在科学游戏教育、社会在未成年人娱乐环境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目前游戏行业的验收手段已经非常严格了,游戏企业和监管部门不是不可能使用全量人脸识别,但是行业并不希望走到那一步,因为这对于社会整体而言是一个并不健康的制度。它不仅不符合法律,还会导致资源浪费,并且伴生巨大的公民信息保护风险。”廖旭华说道。
本次《征求意见稿》中也强调,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进行预防和干预,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并要求学校和监护人能提高早期识别和干预能力,关注未成年人上网情况以及相关生理状况、心理状况、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