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对话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的“慈善观”
2014年4月,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公开称中国富豪品位接近西方,但在慈善领域做得还不够,这一言论引发网络热议。为何外界称“中国富豪不愿意做慈善”?中国慈善制度的设计还存在哪些不足?新华社记者就此专访了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宗庆后。
中国企业家是在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做慈善
一件普通黑色夹克衫、黑布鞋,记者在一间老旧的办公楼里见到这位中国富商时,他正打电话给遭遇自来水危机的兰州拨调5000箱矿泉水。
据宗庆后介绍,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在全国有170多家分公司,一半以上是建在三峡库区、国家级贫困区、革命老区等欠发达地区。“到内地办厂可以帮助当地解决就业,带来产业发展,如今很多地方都脱贫了,百姓有钱赚,安居乐业。”宗庆后说。
记者了解到,娃哈哈26年以来累计捐赠约4.2亿元人民币,其中教育类累计捐赠约2.8亿元,主要援建全国希望小学、浙江大学奖励基金等,各类旱涝灾害、地震等社会公共危机捐赠4688万元。
宗庆后认为,企业从事慈善是在履行社会责任。中国很多企业还在发展阶段,中国的慈善才刚刚起步,只有少部分人富起来,在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做慈善。按照经济总量来比,中国企业家每年用于慈善的钱的比例,不比国外企业家低。
“中国需要更多‘造血式’慈善”
宗庆后表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还有很多贫困地区,需要企业在这些贫困地区投资,帮助他们致富,这也是在做慈善。不能认为只有大灾大难面前捐款是做慈善,去中西部办厂就不是。落后地区有劳动力,但缺少发展机会,现在我们企业扎根中西部,就是在帮助当地百姓勤劳致富。
宗庆后说,娃哈哈慈善基金会以及宗馥莉慈善基金都将目光着眼于教育。“国家未来在下一代身上,中国梦实现也要依靠下一代,把下一代变成可造之才,这也是慈善的造血功能。”
“在一些大灾大难、丧失劳动力的人群面前,一次性的捐款捐赠,可以帮助他们度过一时难关,但更多的时候慈善需要的不仅仅是输血,更应该造血。”宗庆后认为,企业要为资源相对贫乏的内地提供就业机会,让贫困人群更有尊严地获得救助。娃哈哈集团吸纳了3万多名员工就业,其中来自欠发达地区农村员工占80%以上。
立法、税收、审批……中国企业慈善做大还要跨过几重门
如何把钱用在真正需要的人身上?如何让更多的企业家多做慈善?宗庆后认为中国缺乏系统性慈善行为,政府应考虑对慈善采取减免税收等政策鼓励,立法部门应尽早制定、完善有关慈善税收方面的专门立法。
“税收是目前制约企业、个人捐赠以及公益基金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核心问题,包括股权捐赠在内的非现金捐赠、公益组织投资收益的税收问题等,都是公益领域的热点话题。”宗庆后说,目前,只有捐赠给国家民政部门登记许可的慈善组织才能抵税,而慈善组织的税前扣除资格很难获得。而且根据企业所得税法,企业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只有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才可以税前扣除,这都影响了企业社会捐赠的积极性。
公开资料显示,据中国公益研究院统计,大量的慈善组织尚未获得自身所得税税收减免资格和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通过率还不到10%。以在民政部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为例,截至2012年,仅有30%的组织获得了自身收入免税资格。2008年至2013年,仅有157家获得了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
宗庆后认为,政策法律环境是制约中国公益慈善组织发展的一个制度性因素。“对公益基金组织繁琐的审批制度不利于调动捐赠者的积极性。”宗庆后说,他一直希望建立一个诺贝尔奖形式的综合性慈善基金,鼓励各方面的创新,但这个计划在拿去审批的时候遇到了问题。
“要建立慈善基金会不光需要民政、税务等部门审批,还需要相对应的其他部门审核,比如教育类的慈善基金需要当地教育厅审批,扶持科技创新的慈善基金需要科技厅,如果是一个综合性的慈善基金,不知道该哪个部门批,目前还没有找到方向。”宗庆后说,“我认为,慈善基金会的行政审批亟须改革,其实只要设立一定的准入标准,事后再严管是否资金真正用在慈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