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强的法宝:品牌品质认知度
如果说宝洁的优势在于“品牌信誉度”,雕牌在于“品牌知名度”,那么奇强十年累积的“品牌品质认知度”可称奇强立于不败的护身之宝。
奇强所属的南风集团拥有世界第三大硫酸纳型盐池、运城盐池、江苏洪泽、四川眉山地下芒硝等重要的战略资源,年产元明粉达400万吨,行销量占世界第一,包括宝洁、联合利华在内的国际日化巨头都是南风元明粉的客户,这种资源优势奠定了奇强根本的战略基础。而奇强自身也一直把技术优势放在了重要的战略地位,与清华大学、无锡轻工大学等联合成立研发机构,从源头上保证了奇强可信赖的高品质。奇强设立在西北、东北、西南等地的全资子公司,确立了技术到产品转化的严格质量保证。“二锅头的价格,茅台的质量”,正是消费者对奇强品质的形象评价。
直达终端比农村更激烈。在城市的大舞台上,有着宝洁、联合利华等国际日化巨头,他们有着更强的资金,更大的实力,决不会轻易放弃城市阵地。如果说奇强以缝隙战插入了城市空间,那么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节奏,一种更为有效,也更加艰巨的动态战和持久战就成为奇强必须面对的挑战,今天的辉煌并不一定是明日的成功。
创牌伊始,奇强就非常注重自身网络的建设,它摆脱了传统多级分销体系的束缚,在全国各地快捷有效地建立了300多个办事处,将触角直接伸入消费第一线,保证产品在第一时间内直接进入任一终端。奇强的办事处体系,成为奇强品牌行销的主力部队。
然而奇强并没有完全忽略经销商这一传统的网络资源。2000年以来,奇强的各销售经理走出经销部,同客户签订了经销协议,大批经销商成为奇强的销售代理商。与此同时,奇强对内部体制进行整合,组建日化营销部,增加对市场的掌握及反应能力。对设立于外省城市的办事处,奇强将其精简为100多个,人员缩减到1000多人,但网络能力却未削弱。这种高效的整合,极大地降低了销售成本,同时也为奇强预留出了更多价格空间。
随着城市大型零售商的崛起,传统批发已不大适合于城市。奇强加强了与大型连锁超市的合作。2000年,与沃尔玛正式签署了战略合作伙伴协议,为沃尔玛自有品牌做OEM,双方又合作共推奇强洗衣粉。2001年,相继又与家乐福、好又多等建立类似关系。大型超市的这艘航母,使奇强的网络覆盖和行销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同时也树立了偏好超市消费的城市人群喜欢的金字招牌。
占领农村
在日化品领域,奇强又一次把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演绎到极致: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农村天地,大有作为。
当以宝洁为首的几大外资品牌在主流城市风光无限时,奇强不动声色地将其“队伍”开进农村。
上世纪90年代初,原有的多层分销体系表现出更多的弊病,渐趋势微。而当时的中国农村,由于地理交通的制约,物流体系比较落后,可供农民选择的品牌多是地方区域性小品牌,缺乏全国性强势领导品牌。那时电视等主流媒体也是刚走入农民家庭,广告影响力仍微乎其微。再加上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的现实,价格、质量成为决定其购买洗涤用品的主要因素。
在这样的市场情况下,奇强审时度势,确立了走自己路的方针,迅速组建了300多个奇强办事处,用3000多名奇强销售人员,在全国只要火车能开得到的地方都布下了奇强的网络。在陕西韩城,奇强掘到了第一桶金,随后迅速将其触角延伸至华北、东北和西北等地。在北方用模特队,在南方用锣鼓队,再加上小广告、小传单、现场去污力示范等活动,这种适应民风民俗,较原始也最质朴的沟通方式,使奇强品牌迅速在农民的心中打上了烙印。
针对农民的消费需求,奇强第一个采用了复合袋包装,以高于国标两个点的高品质质量,给予农民最高性价比的实惠,适应了农民的消费心理。奇强将产品直接铺到了村头小店,满足农民随时随地的需求,又以每年60万平方米的刷墙运动进一步巩固其阵地。两块钱一袋400克的奇强洗衣粉,迅速在农村生根发芽。
奇强洗衣粉的销量从1992年的7千吨到1994年的5万吨,再到1995年的8万吨、1997年的23.5万吨,连续几级跳,轻取全国销量第一的宝座,让那些国际品牌大佬也大吃一惊。
包围城市
战略源于战术。奇强的战术很奇,总是乘其不意,攻其不备。1997年奇强“闯”北京,借洗涤用品展销会之机,奇强于会场、商店、公园、街道,一口气送出了30万个奇强风车,并配之以有效的媒体攻势,让北京人一夜之间知道了这个“全国销量第一,荣获国家金奖”的牌子。奇强旗开得胜,市场占有率从2%挺进到30%,打了个漂亮的攻城战。
1999年,奇强扣响了上海的大门,趁“白猫”集团资金周转不利,奇强在小区、地铁的灯箱及东方台做广告发动攻势,推出与佳美同质同效但价格低30%的加酶加香洗衣粉。三个月销售额从40万元激增到200万元。
同样,在昆明,在其他城市,奇强在众多外资及当地品牌的包围中,采用缝隙战的战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块阵地。奇强定位于中档,档次稍逊于奥妙、汰渍,明确锁定了自己的目标人群为中档收入者,避开了激烈争夺的高端市场,精确地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其实在城市里真正高档消费人群只有20%,城市里同样有比较穷困的下岗职工,有着大量收入较低、无明显消费偏好的外来人口,他们需要与自己消费水平相适应的品牌。奇强恰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所以奇强成功了。1999年奇强占领了全国近20%的市场,以15万吨的差距将德国汉高远远抛于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