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丰集团李学纯:继续强力洗牌味精业
无论是味精行业,还是有“工业味精”之称的黄原胶行业,似乎很少成为市场关注的热门。不过这并不影响这个行业里的“商战”频仍。
2010年10月,全球最大的味精制造商、同时也是最大的黄原胶制造商——阜丰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阜丰或阜丰集团)董事长、总裁李学纯,携其执行董事、财务总监龚卿礼,副总经理李奈金等高管,在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阜丰集团管理总部,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其表示将继续强力洗牌味精业。
2010年上半年,阜丰营收29.9亿元人民币、净利润4.6亿元,同比增长45.4%和30.0%;不过毛利率同比下降了3.3%、净利润率下降1.18%。市场怀疑这是由于味精生产最主要的原料玉米价格不断攀升有关,并担心这将持续冲击包括阜丰在内的味精行业的未来业绩。
记者:阜丰上半年营业收入、净利润同比都有较大幅度增长,不过毛利率和净利润率却在下滑,这是为什么?是否与玉米价格的上涨相关?现在很多人认为,包括玉米在内的粮食价格还会继续上涨,这是否会对阜丰,乃至整个味精行业的业绩造成持续冲击?
李学纯:在香港,很多投资者最关心的也是这个问题。他们认为,味精的主要生产原材料是玉米,玉米一涨价肯定会影响到产品的毛利率。在香港公布半年报后,我说了一句话,使得大家都很愕然。我说,“请大家记住,玉米价格的升降与我们味精行业的效益没有任何的关系。”
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味精生产企业从(上世纪末的)200多家到现在的20家左右,整个行业重组的过程应该说一直是比较剧烈的,在这个过程中,推动行业整合最主要的原因是供求关系。供大于求,味精有剩余时,价格就表现为一个下降的趋势;求大于供,市场需求大于生产总量时,价格就会往上升。应该说,决定我们行业毛利率或者说效益的最主要因素就是这一个,供求关系。
记者:能否更详细地说明?
李学纯:举例而言,为什么阜丰今年玉米在成本中所占比例比去年升高,这并非玉米价格升高了,什么原因呢?去年年底,也就是2009年11月、12月份的时候,社会上有人在炒作味精——全世界都在炒作味精,不仅是国内在炒作,而且当时炒作的规模不亚于绿豆和大蒜。有一段时间味精的价格从八九千块钱炒到了一万三,一下涨了四五千,不得了。
当时我们想,从眼前利益来看,这种高价格对我们生产商肯定是有利的;但有一条,从长远考虑,却对我们阜丰集团有害。为什么?我们费了那么大的精力来推动行业的整合,国家也在努力淘汰落后产能,这样才好不容易把那么多企业淘汰掉,实现一个行业的集中度。如果现在味精卖到了这么高的价格,任何一个小企业都能赚钱了,那它就会一个个又都冒出来了。而一旦这些企业冒出来出来后,则一定会加剧后面的竞争,导致往后再次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所以我们觉得这不是一件好事。
因此,在今年1月份,我们带头把价格拉下来,从一万三拉到八千多块,强制降价。因为我们产量最大,有能力来强制降价。当然,这也让一些人对我们产生了意见,这是难免的。
也就是因为1月份以后,我们主动把味精的价格大幅度拉低,才导致了我们今年上半年的毛利率比去年稍微降低了一点,这是很关键的问题。
龚卿礼:我想补充一下刚才关于毛利率的问题,去年上半年跟今年上半年,味精业务部分的毛利率大概降了百分之四点多,董事长的意思是去年四季度味精的价格非常高,然后我们主动大幅度降低售价,这是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呢也是因为在2009年上半年,当时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金融危机。在金融危机下,我们的大宗原料——特别是玉米的价格,快速回落,而且回落速度非常快,因此2009年上半年整体毛利率是相对较高的。
2010年8月5日,工业和信息化产业部公布的“2010年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中,将味精行业列入18个淘汰落后产能行业之一,并列出7家味精企业确定要在2010年9月底前关停。这7家企业共计产能19.49万吨,其中有4家属于莲花味精(600186.SH)旗下公司,1家属于星湖科技(600886.SH)旗下公司,阜丰集团旗下公司不在此列。
但与此同时,阜丰在2010年5月开工了位于东北(内蒙古与黑龙江交界处)的20万吨新建项目,这个项目预计在2011年下半年投入生产。
记者: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工信部将味精行业列入淘汰落后产能的名单,为什么阜丰还要不停地新增产能?
李学纯:国家淘汰落后产能和我们自己推动的行业重组,应该说最终目的是一致的。我们是通过市场手段,以企业运作、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来推动行业整合;国家是从节能减排,提高技术的层面,以行政手段来推动的,两者殊途同归。那些被淘汰的企业基本都是产量小、效率低、高能耗,污染比较重,技术比较落后的企业。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我理解,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这个政策,一定程度上还是帮助我们推动行业的整合和重组。
记者:能否介绍一下以往的行业整合过程?
李学纯:阜丰实际上是走的一条“从东到西、由南向北”的扩张之路。1999年起家于山东临沂莒南;2004年到陕西宝鸡,搞了一期工程,6万吨项目,搞完之后效益特别好;2005年再翻一番,又搞6万吨,搞完以后效益还特别好。但当时在那里再发展已经不行了,为什么?因为当地玉米让我们给吃的差不多了,再扩大产能的话,当地原料已经支撑不了企业发展了,这会成本竞争优势也没那么大了。
因此我们2006年到了内蒙古,一年就搞了个12万吨项目,由此也引发了2007年味精行业的比较激烈的重组。因为一大批企业,比不过我的产能优势、低成本、低价格优势,而活不下去、被淘汰了。
到目前,全国味精生产企业大概是20来家,而在阜丰建厂之初的1999年,大概有200来家。不谦虚地讲,事实上阜丰每一次有较大的扩展,都会引发或者说推动这个行业的重组或者整合。
记者:我们现在的产能是多少?行业比较优势何在?
李学纯:我们现在的年产能大概是55万吨,行业的第2名(梅花味精)、第3名(莲花味精)加起来也没有我们多,估计相加也就是50万多一点吧。到2011年下半年,东北20万吨新项目投产,我们将达到75万吨的年产能。
记者:那么阜丰在整个行业里的占有率是多少,您目标中的市场占有率又将达到多少呢?
李学纯:现在大概是25,%,暂时的目标是达到40%。
记者:这个暂时是多久?
李学纯:用两到三年吧。
记者:有没考虑过通过并购重组的一些方式,来整合这余下的20多家企业,实现40%的目标?之前,阜丰有没有这样的举措?
李学纯:目前我们没有这方面的计划。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我刚才讲的两个方面,它们都不具备:一个是从东向西、从南向北的大的趋势它们不具备,因而没有区位优势;第二个,可以拉伸、延长的产业链条,也没有。这些企业的管理好坏我们先不去评价,但如果它们自己坚持不下去,我们兼并重组后,也做不好的。
记者:那是不是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在您看来,它们不具备重组的价值?
李学纯:是这样的。我们这些年来,基本都是坚持通过自己来建设企业,扩大产能。一般来说,我们用大半年的时间,就能建好一家新的企业。而整合一家亏损的企业,将之融入到我们企业中来,这个过程也许更长。
记者:确认一个细节,阜丰在下半年停止出售谷氨酸,全部转换为消费品味精,确实是这样么?为什么?
李学纯:对,这其实是我们一个非常重大的战略,因为一开始中国味精的竞争主要是从谷氨酸开始的,谷氨酸是生产味精的一个半成品,但它到生存谷氨酸的阶段技术含量比较高,附加值也比较高,从谷氨酸到味精技术含量就比较小了。因此前几年我们抓住资源优势,主要是来生产谷氨酸,生产谷氨酸卖给其他味精厂,由他们来做味精,这是我们实现快速发展的方式,包括我们一开始到宝鸡甚至到内蒙的初期都是走这条谷氨酸的路子。
但到后来,两方面因素推动我们转型,其一是从行业发展来看,随着我们谷氨酸产能的增加,相当一部分其它企业已经没有生产谷氨酸的能力了——换句话讲,他自己生产谷氨酸比买我们的还要贵的多,他就不再生产了。其二,我们一直有推动行业整合的想法,如果我们一直生产谷氨酸,出售谷氨酸的话,那么就会养活了一大批小的味精厂,跟我们竞争。如果我们把谷氨酸停止销售,阜丰自己来做成品味精的话,实际就断了一批味精企业的粮了,也让他们没法生存了。因此这也是我们推动行业整合的一个策略。
此外,在资本市场上,阜丰原来被定义为生产谷氨酸的企业,也就是一个工业产品的生产商,如果我们全部转化为生产味精的话,就会成为一个消费品的生产商。这在资本市场上,估值也是相差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