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滴灌式”扶贫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碧桂园GARDEN创始人杨国强被授予2015“中国消除贫困奖”。
日前,碧桂园房地产的创始人杨国强被授予2015“中国消除贫困奖”,他是广东唯一的获奖者,应邀参加了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并接受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会见。教育界人士评价杨国强是教育扶贫的先行者,称其为民营企业家办扶贫教育的典范。
在公众眼中,碧桂园GARDEN杨国强没有高学历,也没有很光鲜的形象,很多人称呼杨国强是一个“农民企业家”。顺德商人低调、谦逊的特质似乎融入骨子里,他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更少接受媒体采访。
但就是他,18年来,不仅一手打造了碧桂园这个千亿房企,同时还默默捐资21亿元扶贫,平均每年捐助超过一个亿,其中有9亿元投入了教育,捐资办学、助学。对此,杨国强说:是我应该做的,就好像呼吸空气一样,是很正常的事情。]
A
树山村发生的蝶变
距离广州两百多公里的英德西牛镇树山村,在村里的罗姓祠堂旁边,建在一起的93栋两层的连排“别墅”特别显眼。几百米外的苗圃示范基地,熊细妹正在里面忙活,除了要到苗圃基地上班,她每天还要打理自家的几亩苗木;在苗圃基地外面,李洋东正将一株株的桂花树搬上货车,这一车苗木,将要运往碧桂园的新楼盘。
这里,曾一度是要翻山越岭才能抵达的穷乡僻壤,5年前,村民住的是土泥房,生活收入靠的是山里的麻竹笋。
如今,树山村385户村民已经住进了水电、光纤宽带齐全的“别墅”里;苗木种植,成为了树山村的新兴绿色产业,曾经贫瘠的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0年,杨国强捐赠了两亿参与广东扶贫济困。除此之外,还成立了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并亲自到清远等地考察,最后选定树山村,亲力亲为进行扶贫。杨国强在清远出资7000多万建成了14座新农村,对587户贫困人口的居住环境进行改造。
在树山村,杨国强的团队还采用“借本你种,卖了还本,赚了归你,再借再还,勤劳致富”的扶贫理念,把苗木种植引入了树山村,进行精准扶贫。他还将碧桂园园林种植方面的“专家”派到了树山村,手把手教村民种植苗木。
3年前,李洋东还在广州永和开发区打工,每月收入只有1000多元。回村3年来,靠着自己种植的6亩苗木,和在苗圃示范基地担任工作人员的收入,40岁的李洋东攒下了30万元。
同样在苗圃示范基地工作的熊细妹,靠自己学到的技术种植的苗木,已经连续几年实现了年纯收入过10万元。如今的树山村,平均每户年均纯收入已由原来的2000多元,增长到现在过万元。
B
雨露计划与“老孙”们
树山村里还有一个特殊的“村民”——孙科,他是国强公益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从2010年10月到现在,孙科已经在树山村度过了6个中秋节,甚至连婚礼也是在树山村办的,村里人从喊他“小孙”到如今变成了“老孙”。
“按照这里人的说法,我现在就是个树山佬。”孙科笑着说。外人不知道的是,进入树山村之前,他是远在安徽的一名退伍军人,刚刚接受了国强公益基金“雨露计划”提供的职业技能培训,并有了一技之长,随后才加入了国强公益基金。
从接受免费培训,到成为国强公益基金工作人员,刚刚从农村走出来的孙科,却到了一个更穷的农村。为了带领树山村村民脱贫致富,他一待就是五年。国强公益基金会办公室主任刘刚笑着说:“孙科已经做好了在树山村扎根十年的准备!”孙科自己深以为然。
事实上,针对树山村的整村改造早已完成,绿色产业帮扶也已经走上轨道。但国强公益基金会并未退出树山村,而是“杀了个回马枪”——每家每户建档立卡、对仍未脱贫的青少年进行励志助学,精准到户、责任到人,改“漫灌式”扶贫为“滴灌式”扶贫。刘刚说,杨国强的理念是要以更精准的扶贫,依托教育和产业,彻底阻断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我至今仍记得他(杨国强)给我们说,他18岁之前一直都是赤脚,就没有穿过鞋子,我很震撼。”孙科说,他理解了杨国强为什么愿意花这么多钱、亲力亲为地帮助贫困的人脱贫致富。
2007年,在总参军务部支持下,杨国强出资5500万元创办了全免费的国良职业培训学校,8年来共投入4000万元加强办学。同时,他给安徽省的“雨露计划”捐资2500万元,系统培训农村籍退伍军人,使之成为技能型产业工人。
8年来,杨国强的“雨露计划”共计投入了1.2亿元,资助了14313名农村籍退役军人接受职业培训,并走上新的工作岗位。
C
全免费的职业大专
10月21日,位于清远的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内,一栋还在建设的学院二期工程工地上,来自清远佛冈的黄小群和30多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正在楼板上熟练地用铁丝绑钢筋,已经是大二的他们几乎每周都会到在建的楼面上进行“实操”。
这所大专是一所全免费的学校,不仅免除一切学杂费用,还对学生发放日常生活补贴。经过两年招生,目前已有672名贫困学子,其中大部分为广东籍贫困学生。
戴着安全帽,穿着学校免费发放的工服、厚胶鞋子,从脸到手都是黝黑的皮肤,黄小群所在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14级2班只有五个女生。一年半以前,黄小群参加高考,但普通民办大专昂贵的学费差点让她的求学之路止步。对于碧桂园职业学院,全免费招生的做法曾一度让她和家人“不敢相信”。
对于学院的出资人杨国强,黄小群评价说:“很和蔼、很活泼,就像朋友、亲人一样跟我们交谈。”黄小群说,杨国强不仅参加他们的开学典礼,还会时不时地到学校与他们进行交流。
截至今日,杨国强以国强公益基金会的名义,已在碧桂园职业学院投入了3.5亿元。该学院与江门五邑大学联合办学,目前已开设了六个专业,分别是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园林工程技术、酒店管理、物业管理,专业与碧桂园的产业优势紧密结合。在学院行政大楼门口,镶着“办成中国最好的高职学院”字幅。
据学院院长、五邑大学副校长卢坤健介绍,学院以准军事化管理来塑造学生的纪律性,以理论加实操的教学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了让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能得到充分的实操锻炼,学院二期工程的工期是根据教学进度来安排的。除此以外,物业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也全部与碧桂园旗下的物业公司和酒店对接,形成学校、企业里面的双导师制。这些,都得到了杨国强及其女儿杨惠妍的大力支持。
杨国强还对卢坤健说,希望让学生一毕业就有绝活,能做事情,这样才能脱贫,要碧桂园的任何资源他都支持。
D
教育扶贫“授人以渔”
在树山村培训苗木种植技术,通过“雨露计划”让农村退役军人接受职业培训,成立碧桂园职业学院……在杨国强的扶贫理念中,他始终认为“人的素质是最重要的”。他说,这是“究竟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的事情”。
杨国强的职业教育扶贫探索始于2006年,他捐资2100万分别协助四川省国家级贫困县马边和甘洛政府兴建当地唯一的职业中学,希望帮助当地贫困学生“掌握技术技能,将扶贫扶到了根子上”。
2012年,在清远市佛冈县水头镇,杨国强探索出了另外一个教育扶贫方式,他将职业教育的课堂搬到了村子里,开展“送技术技能下乡培训项目”,对全镇16—60周岁适龄劳动力开展免费的技术技能培训。除了开展培训,还联系人才公司和用工单位,多次组织现场招聘会,疏通就业渠道,帮助受训农民找工作。三年来,该项目免费培训16469人,其中8150人取得叉车、电工、家政育婴师等9种职业资格证书,通过推荐就业,3828人进城就业。
日前,杨国强被授予2015“中国消除贫困奖”,他是广东唯一的获奖者。
碧桂园职业学院承载着杨国强强烈的“高职”理念。杨国强说:“现在是大专,但希望以后能变成本科(院校)。”
他认为,碧桂园职业学院要一方面系统地培养精技善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精英人才,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以学院的精英式培养、高层次就业来改变社会对高职的看法,从而让更多学子喜欢读高职,进而改良中国的高等教育结构。
近两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杨国强被记者追问时,都会提到自己在职业教育上的希望。2015年两会上,他还联合三位全国政协委员在“两会”上提交了一份《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教育扶贫的提案》,该提案被列为今年两会上的重点提案。
E
杨国强的“道义契约”
“18年前,一个顺德老板到广州找到羊城晚报,说要捐款,跟我们讲了他自己的想法。我们当时脑子都大掉了,从没见过这样干的!然后他就从口袋里拿出一张100万元的支票……”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总经理陈心宇对话杨国强时回忆说。
这个顺德老板就是杨国强,1997年的他刚刚发迹,身家不过几百万元,但他却仍豪掷一百万成立了后来的“仲明助学金”,并委托羊城晚报发放。杨国强当时还承诺“以后每年捐资100万元”。18年来,杨国强不仅实现了“每年捐资一百万元”的承诺,且早就变成了每年捐资200万元,累计已有8065名贫困优秀学子获得资助。
而在当年,杨国强提出的让人“脑袋都大掉了”的想法是,他要与每一个受捐助者签订《道义契约》,且不能让任何人知道是他捐助的。
“当时签的就是让他们有生之年有机会帮助别人的话就要帮助,只是一个道义上的契约。”杨国强说,这个道义契约并没有任何强制性。
事实上,不仅受到“仲明助学金”帮助的人签订了《道义契约》。2002年,杨国强出资2.6亿元创办的顺德国华纪念中学,每一个学生入学时也签订了这样一份道义契约。
国华纪念中学目前仍是全国唯一的纯慈善、全免费高中。学校对招收的贫困优秀学子不仅免去所有费用,还提供助学金直至学生完成本专科、硕士、博士所有学业。13年来,国华纪念中学共接收了2356名处于辍学边缘的学生,每年投入国华纪念中学的资金超过4000万元。
在国华纪念中学学校礼堂墙上,一句铭文特别显眼:国华学子当以奉献社会为终身追求。
“看国华学校的成就,不是看它有学生考上清华北大,而是看一二十年后,国华学生为社会做出了哪些贡献。”杨国强说。
如今,受过“仲明助学金”捐助的大学生和国华纪念中学的学生不少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有些毕业生毕业后不仅还了“仲明助学金”的钱,还专门成立了自己的助学金,帮助更多的人。
从1997年到现在18年来,杨国强不仅一手打造了碧桂园这个千亿房企,同时还默默捐资21亿元扶贫,平均每年捐助超过一个亿,其中有9亿元投入了教育扶贫,进行捐资办学、助学。
对于自己在教育扶贫上的投入,杨国强开玩笑说:“1997年拿出100万成立仲明助学金,当时我只有几百万。办国华纪念中学,当时也花了我一半的身家。看来好人还是有好报的。”而他又很严肃地说:“如果不帮人,我良心也过不去啊。”
事实上,杨国强内心早就与自己签订了“道义契约”,无论在哪个场合,他都会告诉别人,他以前上高中的学费都是国家给的,一年7元学费,2元人民币助学金。
“这些都是很平淡的事情,都是我应该做的,就好像呼吸空气一样,是很正常的事情。”杨国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