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客的安全感
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情形,刚迈进店门营业员就欢迎光临,还尾随其后,不厌其烦地热情导购 ;而顾客则窘迫地走开,顾客正兴致极高地欣赏琳琅满目的商品或刚刚临近柜台还没有看清商品时,营业员就凑上来一声连一声地追问“买什么“或忙不迭地把商品 递到你面前,而顾客只留下一句”随便看看“便惶惶然匆匆离去。正是有了上述的予盾,才出现了北京世都有货“无干扰”服务和王府井百货“一团火”服务的争 论。那么如何把握干扰和热情的界限呢?
顾客渴望获得自己所需的商品,而商家获得利润。我们可以将销售现场比作“狩猎场”,陈列的商品是“诱饵”,“猎人”(营业员)在商品背后等待着“猎物”(顾客),而顾客总是想方设法逃避店员的监督而达到自在安全的购物空间去选择商品。
虽然商品经营者大都明白营销的基本点是在顾客为主导, 营业员受顾客支配,而其销售行为却一次次在无意识中触犯了销售所体现的人际关系中的安全准则。营业员往往不自觉地用行动强调自己作为“主人身份”的存在, 而顾 客在潜意识中总感觉到自己作为“入侵者”而不安或胆怯,于是顾客一边被那些热情的营业员紧逼追赶着,一边匆匆浏览,不安地逃出店门,另寻安全。
可见,顾客在售卖现场需要安全感,因而高素质的营业员应懂得售卖过程中所体现的人际关系安全准则,给顾客一种安全又受关怀的感觉,促使顾客购买。
要保持顾客的安全感必须学会分辨顾客。进店临柜的顾客按购买意图分为三种:
1、--有明确购买目的的顾客,这类顾客目标明确,进店后往往直奔某一柜台,主动向营业员提出购买某一商品的要求,这类顾客男性居多;
2、--有购买目标但不明确的顾客 。这类顾客 进店后脚步缓慢,眼光不停地环视四周,临近柜台后也不提出购买要求;
3、--没有购买打算,来闲逛商店的顾客 。这类顾客进店后,有的行走缓慢,东瞧西看;有的行为拘谨,徘徊观望;有的专往热闹的地方凑。
对不同的顾客营业员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 在国外,商业专家通过大量的实地观察和对比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店员做着与营业相关的活动最能吸引顾客观赏、挑选和购买,如擦柜台、整理商品、称重、包装、接待顾客、记录营业状况等,我们比喻为“吸引顾客的舞蹈”。
事先打算在店内购物的顾客对于店员积极热情的接待感到满意,即使热情推荐商品他们也不会离开。店员们把这种目的型顾客的意见当成是全体顾客的“声音”,渐渐 适应了这种接待顾客的方法。然而现实中目的型顾客为数很少,绝大部分是随意性很强的闲散性顾客。这些闲散性顾客一般都避开难进的店,选择易进的店,他们常常是凭一时之情绪,对任何微小的刺激反应都很敏感,稍不注意他们就会跑掉。
只有更多的人进店,才会有更多的人购物,聪明的店主懂得要想生意兴 隆,必须吸引更多的闲散性顾客进入店内,以保持店内顾客数量,店内顾客一多,外面的人会看得清楚,店内顾客的活动对店外的人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许多顾客 云集店内的状况本身就说明“那里有吸引人的商品”,而且给人以安全感,店内一旦出现这种繁荣景象,就会吸引一批接一批的新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