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史蒂文斯-世界顶级跑车设计师介绍
人物小结:
他是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汽车设计系的创始人;他曾为捷豹、莲花、兰博基尼、法拉利等公司设计顶级跑车;闲暇时,他爱四处旅游,也爱将自己还原成英国乡村的一个快乐农夫,在灵感与大自然间游走,而一旦走入英国乡村的工作间,他的设计足以让车迷们尖叫。
“几乎每个版本的跑车名录里都有他的作品,这时你才真正了解他有多伟大。”这句盛誉给予的就是这个老头——彼得·史蒂文斯——世界顶级跑车设计师。他曾为捷豹、莲花、兰博基尼、法拉利、宝马等众多名车公司设计过高档跑车。享誉车界的麦克拉伦F1、名爵TF(曾被评为“世界上最漂亮的敞篷车”)都出自他的手笔。
设计师的垃圾桶总是满的
史蒂文斯是设计专业科班出身,最先被福特纳入旗下。“刚开始,他们不会让你设计整车,所以我就从设计车内饰这类小东西做起。”遥想当年,他自诩是个勤奋的年轻人,“大公司教会了我‘成本’的概念、努力的方向,以及怎么安排时间表……这很好。”
这位顶级跑车设计师的家安在一个方圆5公里、距离伦敦160公里的小乡村。“住宅、工作间、办公室、小工厂,都是老建筑,彼此距离很近,整个被苹果树所围绕。“那里原先是个农场,所以一派田园风光。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我不会分心。”
灵感是一种很玄的东西,但幸运的史蒂文斯坐在自己的工作间里,喝一口茶,拿一支笔,不停勾勾画画,从未有脑袋卡壳而抓狂的时候。“一旦开始设计,我就思如泉涌。”“和其他设计师一样,我总是先画很多粗略的草图。最重要的是学会分辨,哪些能成为今后的设计,哪些画几笔就可以丢掉——你知道,设计师的垃圾桶永远是满的。”
如果画得不顺,他便索性把工作丢开几天,跑去做其他有趣的事——在海滩边散散步;从鸡窝里掏几只热乎乎的蛋;秋天到了,酿点葡萄酒或苹果汁分送给朋友……像一个快乐的农夫。“这一切都非常享受。你看,我的业余生活也很忙,要我傻傻地坐在椅子上,绝对是浪费时间!”
通常,史蒂文斯会用3到4周画出跑车的成型草图,再将设计细化到用什么材料、什么颜色等。大约6个月,一辆兰博基尼或宝马的整车模型就能出炉。
对他来说,设计过程中最困难的是面对一张白纸时,因为“无从下手”。所以他向年轻的设计师们传授秘诀:经常画一些草图吧,存着。
从左至右,史蒂文斯设计的MG GT Concept、Rover75 Coupe、MG ZT-T最高时速350公里
一提到顶级跑车设计师,大家都会先叫“WOW!”随后脑海中立即浮现戴着墨镜、驾着敞篷跑车——关键是车库里还停着一溜儿——在公路上飞奔的华贵形象。但史蒂文斯嘿嘿笑道:“我是一个不合格的顾客,几乎不买新车,最爱的是那辆老旧皮卡,因为它朴实、最乖。”这辆福特公司1928年出品的A型敞篷皮卡,尺寸设计上佳,“刚好能放进3袋谷子。”
老皮卡能装3袋谷子,史蒂文斯的车库也只停了3辆车,另两辆是平时代步的奥迪和圆滚滚的菲亚特500——没有一辆是跑车。“比起捷豹跑车,我更需要的是太阳能供暖系统。”
史蒂文斯是个急脾气,其设计风格也是野性、强悍、不落俗套。知道他为什么喜欢设计跑车吗?“因为跑车速度快,2分钟就能验证我的设计理念是否正确。”他有两点令车迷们艳羡,一是能坐遍各大公司的顶级跑车,二是有机会去飙车。
每次在人迹罕至的蜿蜒公路上测试新车,史蒂文斯总要坐进簇新的豪华跑车,听听引擎、排气管的声音,观察车窗视野,看看行驶中的感觉是否舒服……而他驾驶汽车达到过的最高时速是350公里!
当时,史蒂文斯开着自己设计的麦克拉伦F1(并非F1赛车)在路上疾驰,那种体验超乎寻常,亦不同于磁悬浮——因为轮子是贴着大地飞滚的。“窗外的风景飞速地后移,你的精神必须非常集中,刺激!”
史蒂文斯手绘的菲亚特500汽车
为我们的不同而欢呼!
相比速度带来的快感,史蒂文斯更为熟悉的是突破创新的兴奋和美妙。“不创新,敌人就对你了如指掌。”史蒂文斯在同济“吓唬”台下同学:“社会的惯常思路是,把设计师从新的想法中拉回来,而不是鼓励。”
对他来说,创新从来不是问题。“有一年,宝马嫌自己的车不好看,于是请来一位设计师——也就是我,重新设计。这是小菜一碟啦。结果第二年,宝马车队就获胜了。”“有人认为中国人爱Copy。”谈及设计界的抄袭和模仿,史蒂文斯也不避讳,“但我觉得这里有个误区,什么是Copy?模仿别人是Copy,汽车公司自己推出‘新版’也是Copy。没有好的创意,就不要推出‘新款’、‘升级款’!”他说着,在纸上画出一段比例尺,“你看,如果整个项目的价值是10.5亿欧元,整车的设计费大约2500万欧元,那么只占2%。这些钱没必要省。”
就像服装设计一样,汽车设计的本质也带有娱乐性,也是为取悦别人——驾驶者以及路上的行人。“这辆车跑在路上,看到的人和开车的人会不会高兴?”史蒂文斯常常这样问自己。但他同时告诫大家:不断猜测顾客要什么,永远会失败……其言下之意是,你只管设计出最好、最时尚的车来吧。“要去看每一样让我们感到惊奇的东西。要为我们彼此的不同而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