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刘国本,1944年3月生,大专学历,高级经济师;曾任武汉汽车行业协会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第六届理事会副理事长;曾被评为湖北省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厂长(经理)、先进个人;2002年曾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人物经历
1980年进入湖北谷城县蓄电池厂;
1981年至1994年,先后担任湖北谷城县蓄电池厂技术副厂长、厂长;
1994年至2003年任骆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2003年起,担任骆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一个激灵“绿色电池”风行天下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当刘国本领着一帮人在骆蓄的前身——一个资产仅19万元的街办小厂敲敲打打时,就一直在苦苦思索着如何出奇制胜。2001年,街办小厂实行民有民营。改制之初的骆蓄公司主要生产卡车用蓄电池,产品单一,工艺落后,技术含量低。这种传统的干荷式蓄电池带有开口。用户在使用时,必须自备硫酸,打开盖,注入硫酸后才能使用。
这种“自助式”蓄电池,其弊端不言而喻,因为在运输、使用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硫酸,极易导致酸雾逸出,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伤害。1994年,站在美国街头的刘国本,看到那里的小轿车川流不息时,脑子里不知哪根神经突然被激灵了一下: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小轿车会否也像美国一样迅速驶入中国家庭?
而当时,国内仅有一家国有企业能生产小轿车用蓄电池,其他全是外资企业。能不能生产一种免维护的小轿车用蓄电池,直接和国际市场接轨?不少人为这个想法捏了一把汗。
刘国本可不管这些,说干就干,回头立即组织科技人员攻关,经过几年的努力,2005年,公司成功研发出高性能免维护密闭电池。这种电池在生产时直接把硫酸加进去,全密闭,使用时不需客户加酸,不仅省去了流通、使用环节的污染,而且大大延长了使用寿命。
这种被称为“绿色电池”的产品一面世,立即赢得了市场青睐,连续多年销售收入保持30%以上的增幅,产品供不应求。
目前,公司90%以上的产品更新换代为绿色环保电池。产品覆盖轿车、卡车、工程机械、微型车及农用车、船舶等多个系列,达50多类、300多个品种,在全国新车配套市场上有近30%的占有率、在汽车售后维护市场有10%的占有率,年产销量跃居全国最前列。
永远追“绿”骆驼前行的追求
一条条重达30至50公斤不等铅块,变成一卷卷的铅带,这些铅带经过一套特殊的拉网式生产流程后,就直接变成了一小块一小块电极板。公司与武汉科技大学合作,研发出来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铅带扩展生产线。由铸造变为扩展,看似一个简单的工艺改革,却是一场技术性的革命,不仅大大节约了能源、降低了成本,而且使生产效率至少提高5倍以上。
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骆蓄特别注重绿色环保生产。公司以创建国家环保局推出的“清洁工厂”为契机,已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全面进行环境整治和技术创新——
投入400多万元,对厂区的30多台*车和铲车进行技术改造,用纯电动车代替了过去的柴油车,以节能减排,降低噪音;
先后投资200多万元,对污水处理站进行改造,实现了污水与雨水的分离,每天处理污水560吨,全部达到环保排放标准,其中90%以上的水实现循环利用,每月节约资金近2万元;
投资60多万元,改造废气处理设备;投资560多万元购买了59台脉冲袋式除尘器等废气处理设备;投资125万元用于降噪声处理;淘汰柴油燃料改为使用天然气,仅2008年一年就减少使用标煤4250吨,相当于减少排放二氧化硫61.2吨……
骆蓄生产车间,再也闻不到以往的那种铅酸气味了。
买卖相宜骆蓄的循环经济账
蓄电池是一项特殊的产品。废旧蓄电池内含有硫酸以及铅、砷等重金属,如果处理不当,将严重污染环境,损害身体健康。
然而,这些废旧物品,在刘国本眼里,几乎都是宝:如果将这些废旧蓄电池再回收利用,不仅可以解决在市场上采购原材料价格变化大,加大企业成本的风险,而且还节约了销售、采购费用,使产品质量得到可靠保证。
算明白了环保大账和实际效益的小账,2002年,公司就成立了自己的子公司——驼峰再生资源公司,专门回收加工废旧蓄电池。全国500多个销售网点同时成为废旧电池的回收网点,公司专门的特种运输物流车辆送货后就负责回收,往返均不放空。2007年10月,公司又扩大规模注册成立了湖北楚凯冶金有限公司,建有一条2.5万吨/年电解铅生产线,一条1.5万吨/年试剂硫酸生产线,两套年产橡胶塑料制品1000万件的生产线。
2008年,公司又投资1.78亿元从意大利引进了国际上最先进的废旧铅酸蓄电池循环综合利用生产线,年加工能力10万吨。一只只废旧蓄电池走上生产线后,经过破碎、拆分、提炼、加工等工艺处理,综合利用率达98%以上。“如果10万吨的生产线能满负荷运转的话,一年将新增税收6000万元。我们的目标是将自己生产的废旧蓄电池全部回收,实行循环利用,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刘国本的语气自信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