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派斯跑步机前任董事长朱瑜明:用追求第一的心创造一流的企业
(录音1
我们从1992年在这儿建厂。在这近十年当中我碰到太多太多来青岛的台商和台湾有的朋友都问我一个同样的问题:为什么你在1992年的时候就到青岛来投资,而不是到南方?我是这么跟他讲,我到青岛来投资之前,我在沿海开放城市都走了一圈。最后做选择的时候我要考虑到几个问题:第一个我们是以外销出口为主的企业,肯定是要在有港口的地方,这个青岛是没有问题。那另外一个我要考虑到的是我虽然是做外销,但中国这么大的市场,将来我也要一步一步地进入中国大陆的市场。所以我必须要找到一个非常好的地方来做第二步的国内市场的开发。那青岛实在是一个很好的地理位置。从这边坐飞机到上海、到北京都是一个小时,在这么多年的实践当中也印证了我们的选择是对的。)
听众朋友,人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朱先生说他庆幸自己作出了正确的选择,选择了青岛这样一个富有激情的城市来创业。但事实上,创业仅有激情是不够的,独道的经营理念和出色的管理,是成就英派斯的必然要素。
(录音2
我一开始来的时候就考虑到本土化的因素,现在英派斯有1500多位员工,除了就我一个是台湾来的之外,其他都是本地的员工。我们本土化是做得很成功的。除了做本土化之外,我们还要做企业文化,以人为本,铁的纪律,让我们的员工有危机意识,所以在我们工厂的四周、每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一个标语牌:“不争第一,无法生存。”我们不是说非要争第一,而是象征着企业的一种(精神),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不停地去做改善、不停地做自我的要求,不停地做自我的提升。然后在业界拿到一个很好的定位。我们自己倒没有感觉得我们的团队有多大的优势,但是我们在国外的客户一直不断地要求增加我们的出口。交流中他们告诉我说,他与许多同业接触,感觉到我们有几个优势:好比说,我们的反映最快、交代给我们的样品,我们一天之内就打出来了,另外我们给客户的品质也满意的,让客户感觉到你是一个很负责的企业,他就敢放心地跟你合作。这也显示出我们团队的竞争力和凝聚力。)
听众朋友,严格的纪律、人性化的管理,让朱瑜明拥有了一个出色的团队,而只争第一的企业文化,更让英派斯在创业的道路上屡创佳绩,英派斯在竞争激烈的健身器材行业里赢得了许多第一。而在英派斯诸多的第一当中,最令朱瑜明先生感到兴奋的还是2004年和2005年,英派斯接連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创造了中国健身器材的第一个双冠王。
(录音3:
这是我们引以为傲的,也是在大陆的十万多家台商里面,除了广州的捷安特在有两年拿到中国馳名商标之外,我们是台资企业第二家拿到中国馳名商标。连续两年的时间拿到馳名商标和中国名牌,我相信对英派斯在中国大陆市场的销售肯定是有很大的帮助。)
的确,企业的知名度、产品美誉度成为英派斯纵横商海的利器,为英派斯带来了几何级的发展速度。
(录音4:
我们1992年英派斯在成阳的第一个,招收人员还不到七十个人,经过14年,到目前为止,我们英派斯的员工已经超过了1500人,目前我们生产基地已经有4个工厂。我第一个厂的注册资本也才不过150多万美金,我们目前集团公司的资本大概是在7000万美金左右。)
听众朋友,随着祖国大陆经济的发展,民众生活品质的提升,人们的健身意识在提高,申奥运成功带来的全民健身热潮,使得一向以外销为主的英派斯,在大陆也迎来了令人欣喜的局面。
1997年英派斯集团抓住国家体育总局开展“全民健身工程”的机遇,迅速推出了首套具有中国特色,集大众健身、趣味娱乐为一体的全民健身路径——英派斯健身路径,为大陆百姓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民健身时代”的大门。
英派斯健身路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国家140多个机关单位和首都十大公园所选用,20多个省市体育局和众多现代化社区也不甘其后,争相采用。
在健身器材大展宏图的同时,英派斯又把经营的触角伸向都市高消费群体。30多家英派斯健身俱乐部如星星一般分布在北京、上海、青岛、广州、深圳等大陆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在未来将形成英派斯璀灿的星河。
以150万美元起家,经过14年的发展,英派斯已经发展成为以体育产业为支柱,实行多元化经营,集科、工、贸为一体的综合性集团公司,成为祖国大陆出口量最大、规格最全、品种最多的健身及运动器材集团。
听众朋友,在精心经营着英派斯的同时,朱瑜明先生肩上还担另外一副重担___台商协会的会务。从1998年,青岛市台商协会成立以来,朱瑜明先生就一直担任会长,与经营英派斯一样,他把台商协会也经营得颇有特色。您听,说起台商协会来,朱会长简直是如数家珍。
(录音6:
青岛台同协会是1998年成立,已经有8年时间了,刚成立的时候会员还不到100位到现在有400多位。我们有高尔夫球队,有插花的,有妇女队,经常保持很密切的联络。我们每3个月月开一次理事会,每一个月一次常务理事会,每周有常务理事值班,联络台商,包括台胞证的签发、考驾照、汽车年检,每周三我们有青岛的琴岛律师事务所派两位律师驻会,来听听我们台商有没有在法律上的问题……
记者:听起来协会的工作很琐碎,却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去做,您已经做了七八年了,在这当中您得到了什么?
没有。从98年成立台商协会以来,大家就有一个共识,这个协会就是为台商服务的、而且是义务性的,没有任何人想要在这里面得到些什么。我们只有义务地去协助这些后面来的台商。有的台商来了以后问了我们一些问题,我们觉得很好笑,他这方面的知识怎么会差这么多?但是我们也感觉到这就是台商协会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协助他们把他在青岛的工作做好。)
听众朋友,台商协会除了联络台商的感情,为他们营造一个熟悉的亲切的人际环境之外,更重要地是帮助他们解决经营过程中的一些困扰,在这方面朱瑜明先生的体会尤其深刻。
(录音7
在这么多年下来我们为台商解决的这些纠纷当中,我们也发现到了有一部份的纠纷是台商自己的造成的。有一部份的台商因为某些方面的疏忽大意,所签定的合约不规范等造成的。有一个印象很深的案例:我们有位台商到青岛来做木业加工。他跟当地村里的干部相处得不是很融洽,刚开始办的一些手续也不很完善,就产生了一些磨擦,闹得非常的僵。经过了协会和台办帮他出面解决了以后,现在他跟村里的干部相处得非常得好。我说,大家相互了解,关系好了,是一件好事,但是您不要忘记过去的经验跟教训,也就是说你今后再做合同的时候必须按照规矩来……压混)
听众朋友,朱先生说,他处理过多起这样的案子,为此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他觉得只要能给台商一些有益的帮助,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
听众朋友,很多台商朋友都说协会是他们的家,我觉得朱先生就像一位充满关爱和柔情的家长,对来到青岛投资的台商、对协会的会员,他都认为自己的一份责任和义务关心他、帮助他。
好了,今天的台商协会会长访谈就到这里。今天的节目是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华之声的记者王小珍为您采制的。听众朋友,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