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隆窗帘品牌董事长高郎根:从“王府井冷遇”到“迈阿蜜“专机
记者:我了解到公司投入了近10亿元用于设备和基础设施,为什么“裕隆”敢于这么大的固定资产投资?这样做有没有经济压力和市场风险?
高郎根:常言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1998年6月起,我们就没有停止对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做外单,只有设备跟得上,质量才能达到要求,在这方面我从来不惜代价。
我们先后从意大利引进当今世界尖端的纺织设备——苏尔寿无道轨数码织机,最大幅宽达到3.4 米,史陶比尔数码提花机,最大针数12000针;还从法国、瑞士等国引进了先进的质量检测仪器。同时,我们配备高精密的检测仪器,全程监视工艺流程。
2003年,我们与一家引进意大利ATRO后处理技术的后整理涂层厂实施紧密型战略合作,与此同时,独资在工业园区建造了占地40余亩的成品加工车间,至此,从花型设计、面料织造、后处理涂层到报关出口,公司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生产和销售体系。
当然,大量的投资都肯定有风险,我们每次购买设备都是根据“以销定产”的原则,看当时订单的多少,开始是10台20台小批量的购买,现在订单多了我们也就慢慢增加到50到60台的买进,所以对我们来说没有资金压力,同时也规避了市场的风险。
记者手记:刚踏上绍兴杨汛桥的土地,迎面看到的就是裕隆公司的办公大楼和公司的高级酒店,开始时我还以为是哪家外资银行的办公驻地;走进公司内部,现代化的办公设施,忙中有序的办公环境,让人感受到现代企业的科技含量;再步入公司洁净整齐的自动化车间,年产各类装饰布 2000 万米、各类纺织成品 380万(件)套的流水线就映入了眼帘。
记者:现在很多纺织企业都遭遇了“人才荒”和“民工荒”,裕隆公司有没有用人方面的压力?
高郎根:我们没有来自这方面的压力,但我一直是求贤若渴,总在加快吸收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步伐。
经过多年的引进和培养,我们的中高学历和中高技术资格的人才已经占了很大的比例。我们已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30多名,有20多名是专业从事家纺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的高级人才。
现在我们有固定员工1300 多名,这些员工中很多都持有公司的股票,人员都非常固定,同时公司本地劳动力占绝大部分,也是一个稳定的因素;近两年长三角的快速发展有吸引人才的优势。同时,我们的企业有一套完整的用工制度和管理办法。这些都增强了我们持续发展的后劲。
记者手记:走进裕隆的工厂,可以看到“爱厂就是爱自己”的醒目标语;在裕隆公司,我看到了中外设计人员探讨工作的场景;公司领导和员工在同一个食堂用餐,同样是一荤两素的标准;公司还有人人都在学习的氛围,就连副总经理每晚都在参加市里国际商务英语培训班的学习。大家都以饱满的状态工作、学习、生活着。难怪在新加坡工作了两年又回国的员工感概地说:“我觉得国内比国外更有发展空间,特别是幸运地到了裕隆公司。”
记者:裕隆先后获“国家免检产品”、“全国外商投资双优企业”、“浙江省重点出口企业”诸多殊荣,你们近期和远期还有一些什么样的目标?作为中国家纺协会副会长您对中国家纺行业有什么建议?
高郎根:近两年我们非常注重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向高档化、功能性终端家纺方向发展。我们现在的一只坐垫就能卖到2至3美元,附加值也有明显的提高。
在近20年的国际贸易往来中,我深刻认识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所以在国内我们实行了全类商标注册,并且通过在马德里国际注册的方式通过了奥地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德国、西班牙、法国、意大利、葡萄牙、英国、丹麦、芬兰、瑞典、爱尔兰等14国的注册,在美国的注册也在办理当中。同时,公司有18种产品获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外观设计专利,有一件获得了发明专利,并获得了三项非技术性专利,今年列入专利申报的产品达15件,在我们开发的上万种装饰布花型及成品中,我们选择了1000种有代表性的产品在浙江省知识产权局作了版权登记。为加快企业的发展步伐,在今后一个阶段,我们要加快打造一流的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培养和引进一流的复合型科技创业人才,加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集成,努力实现变创业为创新的崭新思路。
目前,各地政府对家纺行业都非常重视和支持,这对家纺业来说有利有弊。因为许多匆忙上马的企业不按市场规则经营,互相采取低价恶意竞争,其根本是在帮欧、美客商降价,挫伤的将是整个行业。因此我认为规范行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中国家纺步入国际市场要接受技术与艺术的双重挑战,我们不仅要从科学技术的高度上实现家纺生产的现代化,更要从企业管理,市场规范的战略深度上实现家纺销售现代化。我们相信更多像“裕隆”一样的家纺企业能通过这场“压力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