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发钢管品牌董事长李茂津:缔造钢管帝国
2010年9月27日,秋高气爽,艳阳高照,伴随着纪录片《印象友发》的放映,李茂津在热闹的十周年庆典中进入了友发十年成长的探索回忆之中。从2000年成立之初的天津市静海县友发工贸有限公司,到如今多元化发展的企业集团,李茂津凭什么取得了成功?
机遇改变命运
李茂津是个很有“福相”的人,笑起来的时候眼睛弯弯的,乐呵呵的样子让人觉得他似乎没有什么烦心事。和许多同龄人相比,他的确比较有“福气”。尽管当年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圆“大学梦”,但社会大学却从其他方面给予了他最优厚的补偿。
1988年,19岁的李茂津和家人一同从河北芦台农场迁回了故乡大邱庄。这一年的7月正是他参加高考的日子,一轮拼搏下来,师范院校已向他舞动着橄榄枝。这一年也是大邱庄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一年,在次年的《人民日报》上,专门发表了详细介绍大邱庄发展情况及成功经验的文章----《十年改革十年巨变》。在大邱庄由一片盐碱地向中国首富村跨越的特殊环境下,李茂津听从了长辈们的劝说,放弃了学业,投入工厂参加工作。
大邱庄的发展和“钢”密不可分。1976年,大邱庄从一个小轧钢厂开始,再上钢管厂,不断做大。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由一个企业发展成四大公司,“以钢为纲”,带钢、线材、管材生产线一条接一条建起来,津美、万全、津海和尧舜等四大集团相继形成。而这种工业上的“以钢为纲”基本上靠的就是放下锄头就拿钣头的当地农民,具有高中学历的人在当时的大邱庄已经算得上“知识分子”,在企业里格外受人重视。
李茂津工作的第一个企业是到当时四大集团之一的津美集团筹划建设钢管厂。从第一年进厂在基层边学习边工作开始,天资聪颖的他很快就转向销售方向发展。这一份工作,他一干就是10年。
10年,李茂津没有白费,对于钢管行业的状况他了然于胸。10年的积累为他日后的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这段经历,李茂津一直说自己很幸运,尽管放弃了学业,但恰逢一个好的发展机遇,自己的青春总算没有白白浪费。
人生的际遇总是这么奇特,李茂津19岁时的选择也许让这个世上少了一名人民教师,但却由此多出了一位管业骄子。
三十而立,步步为“赢”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年少气盛的李茂津不甘于平淡,他渴望干出一番事业。
1997年,一个祸福未卜的机会摆在了他的面前。27岁的李茂津被公司委派到下属合资企业----津美制管有限公司当总经理。27岁的年龄即成为总经理,这是值得许多同龄人羡慕的事情,然而对于当时的李茂津来说,他却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自1993年起,大邱庄的经济开始走下坡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整个经济气候突变,大邱庄也遭受到严重影响,一度跌入谷底,很多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这家合资的津美制管有限公司在当时也正处于资不抵债的局面,其最高负债率一度达到百分之五、六百。此刻上任该厂总经理,李茂津自己形容是“登上沉船”。果不其然,在勉强支撑两年之后,公司关闭。
29岁时,李茂津再次面临选择。经过再三思量,这次他走了一条与旁人迥异的道路。
1999年,李茂津等4人东挪西凑的凑齐120万,开始盘算着自己做钢管。对于钢管这个行业来说,120万的投资实在是杯水车薪,根本就建不起一个厂子来。无奈之下,他们到邻近的村庄以每年10万元的价格租下了前尚码头村一个停产多年的集体企业钢管厂。
当时这个厂的情况相当糟糕,在李茂津租赁之前,先后有两拨人也租下过这个厂子,但都是干了没两个月就在半夜里偷偷拆点设备,卷起铺盖跑了。在李茂津他们决定租下这个厂子的时候,其中一个股东的哥哥站在厂门口拦着他们不让进,苦口婆心相劝:“兄弟,别人都干不了这个厂子,你们以为你们来就能干得了了!?我是你哥,我还能害你们吗?我是怕你们掉这里面爬不起来啊!赶快回去吧!”
开弓没有回头箭,顶着重重压力,李茂津和伙伴们一起走上创业之路,他们为这家租来的企业取名华友钢管。万事开头难,当初,华友除了破破烂烂的厂房和设备,几乎一无所有。去招工,人家嫌地方太偏,厂子太小,不愿来;资金有限,采购原料量小,价格和交货都在人之后;再加之刚开工,钢管品种不全,质量一般,销售渠道不畅,居然还闹出过外地客商冲着一吨管子能便宜20块钱,且华友派人领着才到厂里来提货,可走到半路便被东拐西绕的小道、偏僻的环境半路吓跑了的“笑话”。
天时、地利,李茂津没有占到,唯一有的优势是人和。心怀鸿鹄之志的他在当年最困难的境遇下,写下了这样一首朴素的诗歌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
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我正当年;干番事业,就在眼前;家族兴旺,重任我担;要成大事,苦难不言;艰苦创业,不论条件;勇者无畏,我自当先;智者必胜,命运由天;诚恳待人,牢记心间;执事以信,广结良缘;从善如流,终生照办;成功之日,回首再看;我生往事,后辈永传。
李茂津自勉1999年12月1日
秉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李茂津卯足了劲儿,不仅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理想,也不断鼓励他人不要松懈。
守得云开见月明。度过半年艰苦的创业期,李茂津他们终于赢来企业发展的绝好机会。2000年3月,钢材市场价格大幅上扬,凭着10年来积攒的销售经验,李茂津对市场变化做出了准确、灵敏的判断,挖掘出一大桶金。而李茂津对市场脉搏准确的把握能力,赢得了一个人的信任与欣赏,并决定从资金和人力上对他们进行支持,这个人就是他的合作伙伴苗振元。
苗振元是天津北辰出名的民营企业老总,有极强的事业心。在支持李茂津发展的同时,抓住租赁钢管企业的机会,提出了合作发展的理念,两人志同道合的合作理念一拍即合,为友发集团今后的更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苗振元的支持下,李茂津又一次回到津美制管,这一次,他是租下那里的厂房,全面拓展自己的钢管生产与经营,企业也正式命名为友发钢管。在随后的7年时间里,友发钢管做为母厂不断投资新厂,规模迅速扩大成集团公司。现在,友发集团下属厂家已有15个,包括9个钢管厂、2个热轧薄板厂、1个焊条厂、1个钢铁厂、1个贸易公司和1个广告公司,有6000多名员工,集团总资产达30亿元。当初那个毫不起眼的华友厂也旧貌换新颜,从最初投产40天钢管产量648吨,到如今钢管日产量达500吨,李茂津亲切地将其称之为自己的“井冈山”。
二次创业:此生多艰
2003年2月,李茂津带领20多人的团队进驻唐山丰润区某热轧薄板厂,开始进军热轧薄板行业。
在此之前,友发集团已发展到一定规模,其业务一直是钢管生产,但在当时,钢管的利润远远不及热轧薄板,一吨热轧薄板的利润可以达到1000元,比做钢管的利润要高出很多倍。基于此,李茂津决定进军热轧薄板行业。当时,正好唐山丰润县有一家国营的热轧薄板企业因经营不善停产已有1年,李茂津觉得这是个机会,于是带领团队来到唐山。
可是,令李茂津万万没有想到的,在唐山,他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这样的困境与他创业之初时的困难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对跨行业和跨地区的极度陌生是他所感到的第一个困扰。用李茂津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到那都一个礼拜了,还没摸清楚整套工艺是怎么回事。”跨行业经营的巨大压力让李茂津平生第一次感到焦虑。到外地投资建企业可比不得守家在地,比如到工商局办事有在公安局受审的感觉,好像处处都不习惯。
这家热轧薄板厂当时的经营状况是李茂津遇到的第二个难题。在李茂津到来之前,这家热轧薄板厂在当时全国34家热轧薄板厂里,经营状况排倒数第一。在李茂津接手时,这家企业已停产一年有余,几乎所有的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一边更新设备,一边还要重新建车间,同时四处请人来组织恢复生产。李茂津和他带领的团队曾经连续三个月,几乎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5个小时以上,有时甚至18小时。而在抓紧时间建设厂房、恢复生产的同时,与租赁方的艰难谈判和老国营企业复杂的人际关系也让李茂津备感棘手。
更没有想到的是,在艰苦筹备的过程中,还赶上了“非典”。当时的唐山是“非典”重灾区,各个企业的弦都崩得紧紧的,厂里有个工人出现发烧,厂里跑步送往医院,最后是虚惊一场,因为一旦受到“非典”的侵袭,必然给正筹备的薄板厂带来灭顶之灾。
在恢复生产的同时,受市场和“非典”的影响,热轧薄板市场价格出现180度大转弯。在短短2个月内,1吨薄板的价格跌了800多元,利润几近于无,到4月份历经苦难终于投产时,几乎就是赔本生意了。这又给生不逢时的薄板厂雪上加霜!压力到了极限!
苦苦的捱着巨大的压力,李茂津在唐山奋战了7个月,在人前异常坚强的他背地里也曾几次潸然泪下。但面对只有十分之一成活几率的企业,李茂津并没有放弃,他在拼命使出最后一丝力量,纵然累到极限时,都能自己清楚地听着自己的鼾声入睡。
苍天不负有心人。一直熬到当年的9月,闯过所有的难关之后,李茂津和他率领的团队为之付出大量心血的唐山市丰润区友发薄板有限公司终于走上了正常运营的轨道。
9月25号李茂津安心的回到大邱庄,9月27号李茂津入院进行了声带小疖的手术治疗——这是在唐山的7个月里,因为每日嗓子都处于沙哑状态而又没能及时治疗所留下的后遗症。回首那段艰难的岁月,躺在病床上的李茂津写下了一首《秋叹》:
秋叹
秋风沙沙响,窗外树叶黄;
已到收获时,独自卧病床。
静心忆往事,创业四年忙;
一心求事业,健康怎能忘?
李茂津于天津市二中心医院2003年10月3日
令李茂津欣慰的是,2003年至今,唐山市丰润区友发薄板有限公司运营始终良好,过去国营30年内最高年产量不过2万吨的薄板厂,现在年产量竟达到20万吨。2005年还获得友发集团效益最佳企业奖。
成功的法宝
很多人问李茂津,友发为什么会成功?李茂津回答:有三条。
首先是建立了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股份制体制。在创业之初,股份制体制帮助李茂津整合了资金和各种社会关系,还充分发挥了团队中每个人的优势和长处。在企业强大之后,集团控股、管理层持股的方式又能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为企业做大做强出谋出力。
第二条是有一个团结的团队。只有完美的团队,没有完美的个人。作为友发集团的第二大股东,李茂津说:友发有一个以苗振元董事长为核心的团结的敬业的领导团队,大家取长补短,互相鼓励,团结一致。这是战无不胜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要做事,先做人,这是李茂津的生活信念。在企业管理中,他也依此行事,挑选人才时,他最看重的是人品,而非能力。友发文化的第一条就是“说到就要做到”。他始终秉承这一信条,要求友发集团的每一个人都要懂得要做事先做人的道理,并切切实实的付诸实施。通过多年的努力,李茂津和广大友发人一起组成了一个言出必行的团队----这样的团队,其“战斗力”自然不可小觑。
第三条是学习能力。李茂津本人是个很爱学习的人,对于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他从不会放过。三人行,必有我师。创业时,李茂津去一个更小的钢管厂参观,发现那里的接触焊工艺很精湛,于是学了过来,而这项工艺较之过去能够节约电费30%--50%。
2005年,李茂津参加了清华大学职业经理训练中心举办的工业企业二班的学习,在这里他系统的学习了“企业发展与战略管理”、“企业营销策划与实战技巧”、“企业财务管理与资本运营”、“现代企业生产管理”、“高绩效的组织构建与运作”和“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各项知识。在清华的学习令他兴奋不已,于是他又推荐公司的四名高层干部到清华参加学习,希望整个友发团队能和他一起进步。
上行下效,在友发集团内部,已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不管是向同行业学习,还是向行业外的人学习,在过去的7年间,李茂津带领的友发团队的学习从未间断过。 “行不通理通”,除了经常组织企业内部的培训之外,李茂津还经常组织团队去蒙牛、去日本丰田等企业参观考察,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这就是李茂津获得成功的“秘密武器”。
诗意的栖居
“秋风象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飘飘扬扬地在平滩上挥洒……”
这首当代诗人郭小川作于1975年的诗歌《团泊洼的秋天》一直被李茂津收藏着,不仅仅是因为诗中所描写的迷人风景就在他的故乡大邱庄,更因为他是一个喜爱诗歌的人。
荷尔德林曾说,人要诗意的栖居。但作为一个与钢铁打交道的男人来讲,更容易让人联想到与坚毅、冷峻、富于斗志等相关词汇,李茂津的创业经历也正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一个在钢铁行业中打拼的男人的所有性格特征。通常而言,诗意与他们的生活相距甚远。
然而,李茂津的确是一个有诗意的人。这不仅仅因为他喜欢诗歌、更因为他愿意将自己的感受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述。2005年,他来到到清华园学习的时候,迎着缕缕晨光,他写下了《清华早晨》:
晨跑锻炼早,漫步林荫道;
垂柳吐新枝,阳光沐绿草;
荷塘观景色,路边牡丹俏。
麻雀树下跳,喜鹊林中笑;
蛙仔水中游,老者把鱼钓。
学堂忆岁月,育才把国报;
踏进清华门,我为她骄傲!
李茂津——2005年5月于清华园
为了圆父亲游台湾的梦想,陪父亲到台湾期间,他又写下《台湾游记》:
携父圆梦游台湾,咫尺天涯似天边。
秋风不解人情暖,士林官邸菊花鲜。
故宫文物数万件,不知何月把家还?
日月潭水清澈底,高山邵族舞翩跹。
近观神木三千载,云雾朦胧阿里山。
六合夜市喜相聚,美女猜酒乐翻天。
打狗使馆忆岁月,宝岛自古属中原;
热血男儿何所盼?祝愿两岸早团圆!
民国94年11月21日李茂津作于台北
而《青岛游记》、《贡格尔草原游记》、《秋意》等诗歌均是他参观游览时有感而发所写下的心中感受,语言虽质朴,但其情也真,其意也切。一个成天与钢管打交道的人,能随时以诗歌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焉能没有诗意?
作为一个在钢管事业里摸爬滚打的男人,如此诗意的特质为其性格中的坚韧、冷峻、富于斗志平添了一抹柔和的色彩,让冰冷、单一的钢铁世界一下子生动、活跃起来。
喜爱诗歌的人大多有一副柔软的心肠,李茂津也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当有人问他,在百年之后,希望别人如何评价自己?李茂津回答:一个帮助过很多人的好人。
李茂津一直资助着很多贫困的学生,他觉得这是在积德行善。他也乐意帮助亲戚和朋友事业发展,在他看来,自己成功了,也希望更多的朋友能一同成长。在他看来,帮助别人不仅仅是指物质上的帮助,还有精神上的。把友发建设好,为更多有能力的人提供一个能发挥他们特长的平台,这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帮助,而且这种帮助是“双赢”的。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茂津用自己的行动感召着友发集团的每一个人,朝理想的目标不断进发。当一个人的信念变成一个团队的信念,个体行为变成团队行为时,他们必然能够在成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