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勇-中国科学院院士介绍
人物小结
杨华勇,男,1961年1月生,现为浙江大学机械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863计划先进制造领域主题/领域/专项专家组成员。
人物履历
1982年7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工学院)机械系获学士学位;
1982年至1984年在西南大学前身之一的原西南农学院农机系任教;
1986年3月获英国巴斯(BATH)大学硕士学位;
1988年3月获英国巴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88年4月至1988年12月在英国国家核能联合公司做博士后;
1989年3月至1991年5月在浙江大学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博士后。
1997年9月至2001年9月任浙江大学流体传动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0年6月至今任浙江大学国家电液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奖项荣誉
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3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发明一等奖各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二等奖1项(排名第3)
1995年获得首届“中国青年科技创业奖”;
1998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1层次;
1999年,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1、2层次;
1999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1999年,入选“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技人才专项培养计划”;
2001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2002年,获第三届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
200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
2005年,获得人事部“全国优秀博士后”称号;
2005年,被评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07年,担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2008年,入选浙江省“特级专家”;
2012年,担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现任
浙江大学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机械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电液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兼任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传动与控制分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流体传动及控制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电梯协会理事、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隧道掘进机工程应用分会理事;《机械工程学报》、《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机器人技术与应用》杂志编委;“十五”863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领域机器人主题专家、“十五”国家制造业信息化重大专项专家组成员;浙江大学流体传动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振动、冲击、噪声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2013年5月22日,中国工程院发布公告,201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候选人提名、遴选工作于4月25日结束。经形式审查和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审定,有效候选人共560人,杨华勇在列。10月下旬,各学部通过第二轮评审和选举产生了51位新当选院士,并于2013年12月19日发布公告,其中,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7人,杨华勇当选。
研究领域
有机电控制、机电系统节能、电液元件与系统、以及重大装备电液系统集成。
研究成果
在电液系统的节能和运动控制等机电研究方向上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其中国际首创轿厢速度大闭环电反馈控制方式,解决了液压电梯局部闭环系统无法抑制摩擦等非线性干扰的难题;提出了液压电梯单阀速度控制原理,据此发明的电梯专用电液比例集成阀解决了行程与比例系统最低压力要求的矛盾;创新性地研制出带能量回馈和带蓄能器的变转速容积调速新系统,解决了变转速容积调速系统低速稳定性和换向死区非线性补偿的问题,使装机功率降低40%,平均能耗降低61%,同时显著降低了温升,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液提升系统运动控制和节能关键共性技术。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面上4项、国家“十五攻关”课题2项、国家“863”计划2项、其他15项。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被SCI或EI收录论文64篇。出版专著一部。
学术兼职
浙江大学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化设计和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传动与控制分会副主任;中国力学学会流体传动与控制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电梯协会理事,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隧道掘进机工程应用分会常务理事;《机械工程学报》、《中国机械工程》、《农业机械化学报》、《机器人技术与应用》等杂志编委。
学术成果
出版专著3本,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杂志论文26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2篇,EI收录论文191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超过100项。
承担项目
作为负责人杨华勇教授承担国家973项目2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5项,其他国防与省部级项目40项,企业委托重大项目3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