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结:
曾崧柱,1995年接任总经理职务后,即逐步接班掌握集团经营,近年带领经营团队在前董事长(集团总裁)曾鼎煌先生的指导下,屡创佳绩,十余年来集团业绩规模也已扩大5倍以上,其接任董事长、总裁职位,将戮力延续前董事长曾鼎煌先生对自行车产业的热爱与执着,使美利达(9914)集团营运更加稳固,并继续追求成长。
美利达董事长曾崧柱: 坚持17年 中国市场苦尽甘来
连年进榜的自行车品牌美利达,今年受到中国内需市场爆发,品牌价值成长率达12%,是今年品牌成长第三名,看似稳定成长的果实背后,却是坚持加上痛定思痛的策略转型,才在连亏17年後,终於获得甜美回报。
全长2144公里的中国川藏公路,是中国自行车壮游者的终极目标,他们靠着双脚在风沙泥泞中穿山越岭。放眼望去,承载着一个又一个车手意志的,是一辆接着一辆的台湾自行车──美利达。
聚焦在中高阶变速自行车的美利达,在车手圈有着「登山车之王」美名,1972年创立於彰化,起初只做代工,1987年开始经营自有品牌。董事长曾崧柱表示,做代工,大概每七、八年就有客户倒闭,2001年美国最大自行车品牌破产时,亏付约1350万美元(约新台币4亿元)全成了呆帐。那时美利达一年赚不到新台币2亿元,「这就是代工很悲惨的命运,所以下定决心,一定要做自己的品牌,即使做到倒掉也很高兴,因为市场上起码都是美利达的品牌车。」
不服输,坚持做下去 1990年,美利达随着供应链西进,前往中国设厂,并於1993年打开中国市场销售,不料却打开更困难的道路。美利达中国市场早期受到计划经济影响,生产执照取得困难,也因为变速车被本地商人用低价的劣质品打坏市场,以致失去消费者信心,不得不生产不在行的单速车,美利达的中国梦一路惨赔。
2003年起美利达中国市场进行「打呆帐、打呆料、打呆人」全面三呆大改造。当时主管中国市场的美利达内销部副总经理许世彦表示,「每个月回台湾报告,都是头低低地说这个月又亏损100多万人民币,觉得自己像个败家子。」一旁的曾崧柱拍拍他的肩说:「非战之罪。」到2003年已经亏了十年,美利达本想收手,「但就是不服输!」曾崧柱说。
「美利达重新定位,要做最好,不是最大,」美利达行销本部副总经理郑文祥表示,因为策略的调整,不用为了做最大而偏离核心定位,不需做「车海战术」满足所有客群,可以放弃单速车、低价车等,「聚焦很清楚就是是休闲运动、登山车之王。」
策略执行的第一步,是完全结束低价车种与量贩通路;第二步结束总经销,改采自行设置分公司,重新培养各县市的终端经销商,一方面给予稳定利润,另一方面随时查核服务品质,一个接一个的仔细部桩;第三步是培养车友社群,例如增强网站互动、与车友团体保持接触、举办活动赛事、邀请国际选手等,透过网络口碑传递,让美利达不需要投注大笔广告预算,就能累积良好的品牌好感度。
苦守市场的美利达,终於在2006年看到曙光,随着中国经济爬升,自行车从载货通勤工具,转化出新的休闲运动市场,2009年一举结束累亏的黑暗时期。曾崧柱说:「市场发生质变,这时我们的通路也成熟了,辛苦了17年,总算转亏为盈,很快!两年就回本了。」
美利达中国进入爆炸性成长,2010年销售量为28万辆、2011年以倍数成长逼近56万辆、2011年《数码时代》推估超过80万辆。2012年1~8月累计销售量维持61%成长,累计销售金额大幅成长79%,平均销售单价成长11%。目前拥有16个分公司、2000多个经销点,其中1500个是专卖店,美利达自估还有五年成长期。
对的通路+市场,1元变6元 细究品牌带动的乘数效果,郑文祥举例,假设代工做一台车卖1000元,美利达赚10%,但同一台车打上美利达品牌,到批发市场卖给经销商变成2000元,这时美利达赚30%,「同样一部车代工赚100元,品牌车赚600元。」再到终端市场大约是3.5倍,也就是3500元,经销商赚1500元,「中国市场EPS增高,倒不是我们生产暴增,而是中国市场1块变6块的品牌效果,与其做好一点让它卖一台,也胜过做六台来卖。」曾崧柱说:「这就是品牌加上对的通路、对的市场,所带来的加乘效应。」
做代工与做品牌有何不同?曾崧柱笑着说:「我觉得晚上比较睡得着。」因为掌握订单,不用像年轻的时候,一天到晚到世界各地去拜托。美利达从代工锻链技术,长期投入营收3%行销品牌,中国市场连续亏损17年,咬牙苦撑,总算实现甜美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