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老大筷子董事长龚星星:重创新树品牌 “味老大”逆势而上拓市场
创新求生存
浙江味老大工贸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仙居县华立工艺厂,创办于1990年。据公司总经理龚星星介绍,当初她和丈夫只有5000元的资本,聘请了3个工人在一块空地上搭了个四五十平方米的简易工棚就开始加工木制工艺品了。当时,他们这种帮别的企业做工、赚加工费的情况,在仙居工艺品行业中十分普遍。但随着木材资源越来越紧缺,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利润空间也越来越小,当同行们还把仿制当作致富法宝的时候,龚星星和丈夫却意识到,再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如果还是走简单加工的老路,采取模仿战术,肯定行不通。”
1995年,龚星星发现,毛竹是种“可再生资源”,能节约木材,通过种植、收购、加工毛竹,还可吸收当地富余劳动力就业。当年,张敏便将该厂的工艺品由木制全部改为竹制。并于1998年,申请注册了“味老大”商标。
“我们的产品不仅要具有极佳的观赏性,还要集实用性于一体。” 龚星星敏锐地发现,产品功能较为单一是当前工艺品行业的一大弊端,而加入了“实用性”这一新的理念,就使得味老大工贸有限公司在仙居这个“工艺王国”中脱颖而出。20多个系列、1000多个产品,个个都极具市场竞争力。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人们可以不买漂亮的壁画、华丽的饰物,却不愿错过精美实用的日常用具。
创新铸品牌
比起同类产品,“味老大”的价格要高出30%至40%,却依然深受国内外客户喜爱,其中的奥秘何在?
“中空外直,宁折不屈”,这是竹子特殊的审美价值所在。‘味老大’也应该做出竹的‘品质’。” 龚星星认为,品牌是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认可,能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打响“味老大”品牌,龚星星带领的团队十分注重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但技术的创新突破并非易事,毕竟这是一个行业的前沿课题。10多个技术人员组成的攻关小组历时12年,解决产品“色差”、消除“有害物质”、“降低生产成本”等技术难题,却攻关无果,员工议论纷纷:“不如早点撤掉攻关小组。”龚星星出人意外地宣布:“攻关小组每年技术经费追加到100万元以上,并与国内相关大校名院联手。”功夫不负有心人,2006年,在杭州召开的无公害制板技术项目省级新产品鉴定会上,浙江省经贸委邀请的专家评价道:“该公司产品达到了无公害要求,技术填补了国内无公害竹板材的空白,总体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尽管有了领先的生产技术,但“味老大”对于品质和品牌的追求仍是精益求精,平均每年要新增200多个新产品、淘汰200来个老产品。同时,公司十分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几乎每一项技术都申请了专利,并在美国、日本等19个国家注册了48个商标。据了解,截至目前,“味老大”已申请专利151项,连续6年荣获浙江省农博会金奖;“味老大”商标被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浙江省名牌产品”; “无公害多功能竹制板技术”相继被推荐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与浙江大学加州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院合作研制的健康型纳米竹制板技术,提升了产品的防霉、杀菌、易洁功能,产品不但畅销国内市场,还进入美国、德国、英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效地突破了国际贸易的重重壁垒。
创新谋发展
卓有成效的品牌建设使“味老大”在国际国内市场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并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谈到公司的进一步发展,龚星星认为,能否坚持科学发展是命脉所在。
龚星星对于科学这一核心主题的理解是可检测的、有数据的、可重复的。为此,无论是与美国罗斯集团合作,还是与要求更苛刻的公司合作,“味老大”都能拿出十分详尽的原始数据。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每道工序都经过严格的检查,每15分钟做一次记录以便倒查质量情况。公司今年初又从德国引进价值100多万元的CNC加工中心,按图纸输入、编程后,用电脑操作,实现新产品生产自动化。以生产一个竹制蜡烛杯盖为例,用原先的设备生产需要一分钟,现在45秒钟就可以生产36个。
在市场方面,仙居县大部分工艺品企业只做外贸不做内销,业内有句话:国际市场下点毛毛雨,仙居企业就感冒。“味老大”创新了市场战略,坚持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双管齐下,加上响亮的品牌,自主市场逐步形成,因此,公司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能够应付自如。2007年,出口退税下调、人民币升值时,公司把内外销比例调整为7:3;去年8月份,竹制品出口退税从5%提高到11%时,又把内外销比例调整为5:5。自主市场战略使“味老大”既有效地避开了风险又赢得了最大的利润空间。
从四五十平方米的小加工厂,到现在将近2万平方米的厂房面积、500多名员工、20个分厂,正如龚星星所说:“质量成就品牌,品牌成就未来”。不断的创新和强烈的品牌意识,使得“味老大”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据悉,“味老大”将在美国设立办事处,为进一步拓展国外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