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见梳子品牌董事长刘九生:梳“理”市场
白手创业的胆力
1987年,正当刘九生高中毕业全力备战高考时,父亲却不幸摔伤致残,给家中莫大的打击。5姊妹当中,刘九生是家中的老二,为了几个妹妹的学业,不得不放弃上大学的机会,为家中的重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栏垅乡是远近闻名的梳篦之乡,有着数百年的手工制梳历史,农闲之余,家家户户都靠做木梳赚些油盐钱,刘九生家也不例外,到父亲摔伤之时,家中还堆积这形形色色的木梳。
“当时我就想着要快点把父亲积下来的木梳卖出去”,谈及当时涉足木梳行业的情形,刘九生记忆犹新。渐渐地,刘九生将之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工艺上并没有什么改观。然而,乡邻的一句话“刺激”了他:“一把小小的梳子,有什么搞头”。一度使他产生放弃的念头,祖祖辈辈用传统方法加工梳子,二十几道工序全靠手工,效率低、利润少,劳动强度大,一天到晚早起迟睡两头黑,做三十把梳,总共才能赚两块多钱,他转念一想,能否转变生产方式,提高效率而盈利呢?
想到了,刘九生就立马开始付诸行动。在梳篦制作的传统方法上,他成了第一个勇敢的挑战者。通过节衣缩食,他买来了机器。为了迅速掌握技术,他又买来了书本学习,翻看了一本又一本技术书籍,对机械进行了无数次认真观察、推敲,终于找到了可行的突破口:用传统方法做木梳,几乎所有动作都是“蛇钻竹筒——直来直去”,而机械生产多是与圆分不开的,为了实现现代化生产,必须将相当多的动作变直线运动为圆周运动。由此,他开始了作坊内的半机械化梳篦生产。
通过在“圆”上作文章。慢慢地,刘九生做出了第一台专用刨板机,解决了人工做木梳最吃力而又最费时的一道工序;后来,他又有了一台开齿机,解决了人工做木梳最关键的一道工序……通过无数次的试验,解决了机械加工木梳的一个又一个难题。
随着原始积累以及“滚雪球”式的投入,1988年8月,刘九生的“衡阳县栏垅梳篦厂”终于在他的家乡挂牌诞生了,这在当时是全省乃至全国首家机械化梳篦厂,拥有上百套设备,各种机械的大合唱奏响了成功的乐章,被方圆百里的同行称为“洋工厂”。
1998年,刘九生凭借超人的胆识,将自己的企业搬迁至衡阳县科技工业园,之后短短几年的不断扩建改造,发展成为全国梳篦行业规模最大的“衡阳市天天见梳篦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而他的公司也不仅仅限于梳篦生产,还有竹胶板生产以及果园开发。到目前止,公司拥有梳篦自动化生产线4条、年产50万平方米竹胶板生产线及红提种植加工基地500亩。
品牌文化的张力
通过与梳子的接触,刘九生更加懂得了梳子传承下来的文化,为了将千年的梳篦文化普及大众,刘九生一直致力于创建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时尚完美结合的“天天见梳艺”文化。
谈及将“天天见”设定为商标,刘九生有自己独到的解释:这是为了传达“足立现在,眼向未来”的发展理念和“千年梳缘天天见”的梳艺文化,也蕴含着“勤劳、笃实、求新”的企业精神,期望“天天见”能一帆风顺、蒸蒸日上。
质量是构建任何一个品牌的基石,“打造精品,永恒主题”成为刘九生创立企业品牌的理念。他把“从细微处着手,用心做好每一件事”作为每一个员工的工作准则;他编制了中国第一个木梳产品标准,并已向国家质检总局申请备案;他在生产过程中建立了12道质检点,确保销出去的每个产品都百分之百合格。他承诺,凡是购买“天天见”产品的顾客,只要发现自己认为不满意的产品,都包退包换,还有机会获得公司颁发的“质检顾问”荣誉奖。2007年3月27日,天天见公司收到一个叫李艳梅的女士发来的邮件,说2001年5月份她男友买了一套“天天见”黄杨木梳送给她,就是这把梳子使那个男孩成了她现在的丈夫,她一直都十分珍爱,可是2009年不小心弄断了两个齿,她希望天天见公司能再寄一把同样的梳子给她。刘九生知道后,马上安排人按照李艳梅的要求寄给了她同样的梳子。
一流的企业需要一流的人才和技术。刘九生求贤若渴,江苏有个搞漆艺梳的高手,他得知后,自己开着车,行程三千多公里亲自登门去接。本来这个人正准备去一家不错的企业,结果被他这种诚心所打动,跟随他进了“天天见”的大门,现在这个师傅开发出的漆艺梳及草木染等产品,成为韩国客商包销产品。如今,他的公司人才济济,建立了自主研发体系,能够根据市场需要,不断开发生产各类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刘九生“人才是企业最大的财富”的理念,造就了“天天见”企业强大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天天见”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已扩大到40%,市场覆盖率达80%以上,还有20多种产品远销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3年至2007年,出口梳子340多万把,创汇1100多万美元。
通过不懈地实施“天天见”品牌文化战略,刘九生的“天天见”商标被评为“湖南省著名商标”,“天天见”产品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国内梳篦产品最受欢迎的品牌之一,被评为“湖南省名牌产品”和“湖南省消费者信得过品牌”。
让“天天见”惠及4万农民
刘九生介绍,虽然梳篦生产已经实行了机械化生产,但在机械加工前的半成品、做梳子的小木块却一直是由当地农民手工生产的。刘九生解释说:“并不是我们公司没这个实力和技术,主要是考虑让广大农民也从中挣点钱。我们每年用于收购半成品的资金达6000万元,这成了农民又一个收入来源。”这也是刘九生贯彻“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
目前,在衡阳县的西渡镇、井头镇、洪市镇、演陂镇、金兰镇、金溪镇、栏垅乡、库宗乡、长安乡和台源镇等乡镇共有3000多户农民在手工制作半成品,然后以一块几角钱至一块钱不等的价格卖给公司。公司再对其进行精深加工。据了解,这3000多农户平均每户每年可提供半成品5000来块,每个农户每年从中可增收3000至5000元不等。
而“天天见”也在广州、浙江等地设立了自己的基地,用于产品研发推广。就是这些产品,从初品制作,到深加工,“天天见”每年让7000余万元现金进入4万农民腰包。
刘九生一直也记挂着依靠黄土地养家的父老乡亲,现在公司的员工已由当初的几个人发展到800多人。在招工时,他首先考虑零就业家庭、经济特困户,而现在的800多人中,绝大部分是衡阳县当地的农民和一些企业的下岗工人,让农民不需远走他乡,在自己的家门口就找到工作,半工半农,既打了工,又不荒自家的地。公司每年还为他们付出工资达600多万元。在这其中,刘九生没有拖欠任何农户一分钱。
在2009年的经济危机中,“天天见”的出口计划受到影响,在刘九生坚持不裁员的情况下,反而还增加了100多人到红提园工作。在他看来,他的一举一动都要对得起家乡的父老乡亲。
如今风华正茂的刘九生意气风发,他坚信“世界上最大的梳篦企业”这一名号将花落“天天见”,伴随着天天见的成长,刘九生也陆续收获了“湖南省十大杰出青年农民”、“湖南省五四青年奖章”、2004年度“衡阳市劳动模范”、“全国乡镇企业家”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