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蓝德玻璃胶董事长张德恒访谈
主持人:2006年9月15日的上午,张德恒带我们来到了他做硅酮胶大气暴晒实验的屋顶上。
张德恒:这两块中空玻璃是典型的做大气暴晒实验用的,这种硅酮胶是1993年研制的,是我们的胶投放市场以来的两个典型大气暴晒实验,这是在国内专家的见证下做的,从目前来说我们的胶没问题,国外的胶已经有点问题了,这里我就不点名了。
主持人:他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认识的郑州中原应用技术研究开发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张德恒,一位执着研究了硅酮胶20多年的人。
主持人:今年70岁的张德恒,给我第一感觉是极为朴实,但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他是中国硅酮胶行业的领军人,高级工程师,是1992年中国第一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主持人:张德恒祖籍新乡,出生于河南,1964年从北京化工学院毕业后,分派到航空部北京621所,从事军用密封胶的研究,成为一位密封胶的专家,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及部级奖励。
张德恒:密封胶在整个外装的投资比例是很小的,但是它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外装的很多功能都要靠密封胶来完成,就好比防漏气、漏水,包括隔音、隔热等,密封胶在里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主持人:多年的科研工作使张德恒深深体会到我国原有科技体制的弊端,那就是科研与生产的严重脱节。科研院所不仅要提供科技成果,还应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张德恒在那时已深切感受到这一点,现状与使命感、创造欲的矛盾时时困扰着张德恒。
主持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外国商人对张德恒这样说:你们中国没有这样的东西。当时这位外商脸上得意、骄横,甚至带有几分蔑视的神情,深深的刺痛了张德恒,而在当时,中国密封胶的科研成果还迟迟不能实现市场化和产业化,于是,张德恒下定决心,辞去原有的优越工作,只身回到家乡河南,开始了民用密封胶的研究。
张德恒:当时我1984年刚出来的时候,我们国内中空玻璃密封胶正处在发展的初期,正在蒸蒸日上的发展,当时国内所用的胶全都是从德国的、英国的、美国等国家进口的胶。
主持人:外国人能做的,我们也能做,正是这个信念,迫使当时的张德恒不顾一切的艰苦创业,然而,创业是艰难的,更何况张德恒是白手起家。
研究室主任:当时是挺难的,我们不懂技术,张总就手把手的教我们,人员不够,他就亲自干,有时一个星期也仅休息几个小时,可能是太累了吧,在一次晚上加班中把手指头给轧了,轧的挺严重,张总夜里把手包扎完后,第二天早上继续上班。
张德恒:当时是有点拼命,大概连续一个星期没怎么休息,以前在航空材料研究所,我20年没有出过一个事故,可是来这里一周,就把手给塞到那个滚轮里去,轧了一段,这个研究所也真所谓是用血和肉换回来的。
主持人:即使这样,也没动摇张德恒的决心,苦苦拼命四个月,1983年9月,MF830密封胶终于正式投产,第一年就赢利了,张德恒一发不可收拾,1986年春节,他带领职工动手搭了80平米的工棚,开始了第二次的创业。
研究室主任:在征这块地的时候(指着郑州中原应用技术研究开发有限公司的厂房给采访者讲到),这里全是大土坡,是张总亲自带着我们挖土,把整个土给运走,才建起来这个厂房。
主持人:苦战3年,张德恒和他的科研人员一举占据了(聚硫)密封胶市场60%的份额,科技人员迅速增加,经济效益也年年翻番,现在的郑州中原应用技术研究开发有限公司已建立了目前国内密封胶行业中最大的生产基地。
张德恒:我们这个产品出来以后,逐渐完善,开始达到他们(国外)的水平,后来甚至超过他们(国外)的水平,在工艺上,在价格上,总的来讲,我们都有更大的优势,逐渐把他们(国外)代替了,到1994年,我们已经做的非常完美了,1994年以后国外的(聚硫)胶基本上没有了,逐渐被我们的(聚硫)胶代替了。
主持人:熟悉张德恒的人都说,他的执着、认真,不仅带给他事业上的成功,还让他的个人魅力也更加鲜明。
研究室主任:我觉得他挺执着,对任何事都是这样,要干什么事就一定要干好,也一定能干好,他特别自信。
张德恒:有事业心,再一个是使命感,特别认真,就是我们这代人的特点,我这个人,有着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毅力,有一种不到黄河不死心的这种决心,而且能够坚持,还要善于变化。
主持人:正是张德恒的自信、毅力和忍劲,带领着郑州中原应用技术研究开发有限公司已研究生产了密封胶三个系列二十多个品种,现已广泛应用于北京新机场候机厅、北京亚运村、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等国内外知名建筑工程,甚至有个别建筑工程还确定他们的产品为唯一的指定产品。
主持人:其实张德恒的突出贡献就在于,他和他所领导的企业研制生产出来的思蓝德牌专用密封剂、硅酮胶不但结束了中国长期依赖国外进口的局面,而且填补了中国在此项技术上的空白,在此,我们祝愿张德恒能真正把他所研制出来的产品推出国门,走向世界。
张德恒:我这个人,先交朋友,后卖胶,交朋友人家就知道我这个人、我的人品,时间长了大家都成了朋友,市场就打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