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银行网上银行董事长王晓昕访谈
一样的形势不一样的行情
记者:经济形势最为复杂的年份之一,银行业面临的挑战也格外大,徽商银行情况怎样?
王晓昕:对于徽商银行来说,去年可以说是总体发展非常好的一年。去年存款增加300亿,增速29.1%;贷款增加250亿,增速35%,高出全国30%的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存贷款都是徽商银行成立以来增速最好的一年。在主要经营业务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的同时,我行资产质量较好,年末不良贷款率0.93%,历史上第1次在1以下;税后净利润16.7亿,增长35%,全国银行业利润总体指标和平均水平预计在10%左右,我行高出全国20多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72%,远高于银监会规定的150%水平。
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缘于国家宽松的货币金融政策,经济保持很高的增速,加上客户基础比较好,支撑了我们有效信贷需求的高速增长。总体说来,这些成绩实际上与安徽经济增长有着较高的契合度。
记者:为什么这么说?
王晓昕:2009年我们积极响应国家“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措施,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各项举措,提出八项具体措施,全力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一方面,我们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较大;另一方面,我们投向中小企业的比例也很大,贷款增速达到36%以上,高于全行平均贷款水平1个百分点,而中小企业也是安徽省委、省政府重点关注的领域。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徽商银行服务地方经济的理念和积极践行城商行的职责与使命。
记者:从您介绍的数据看,各项指标远高于目前部分上市银行已经公布的业绩快报,与上市银行“以量补价”相比,徽商银行可以说是“价量齐增”,这种上市银行梦寐以求的目标,徽商银行是如何实现的?
王晓昕:把发展的眼光放得更长远一点,在把握机遇的操作上更为灵活,在控制风险上下足功夫,通过“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增强了全行员工凝聚力,这是我们的总体思考。想要长远发展就需要切实控制风险,就必须按照市场需求提高契合度,因此我们不仅仅是把量提上去,而是提出要用能力去提升发展速度,用积极进取的姿态,保持较好的速度,找到一条又好又快的发展路子。
有回旋的空间才有成长的余地。比如说,去年一季度、二季度我们贷款增速非常平稳,低于国有银行放贷速度,外界也很不理解。我们的想法是,信贷支持经济发展要有持续的能力,信贷总量是一定的,如果上半年信贷增速那么快,下半年注定不可能继续下去,这样的话企业资金跟不上怎么办?后来监管部门针对这种情况也陆续推出一系列新要求,而我们在这些要求出台之前,已经先行调整,不但跟上了国家宏观调控的节奏,也有效控制了风险。在下半年国有银行不得不减慢贷款投放速度的时候,我们把速度提了上来,不仅较好地满足了地方建设的需求,同时还掌握了工作的主动权。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我们注意充分发挥全行广大干部员工的智慧和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共谋发展的合力。只有人人思发展、谋发展,共同营造团结和谐、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徽商银行才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信贷投放攻守之谋略
记者:风险控制是您一直强调的重点,徽商银行是如何判断2010年经济走势的?根据这一走势将如何控制信贷投放额度?
王晓昕: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定调为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决定了我们信贷投放的前提不变。具体来说,在信贷投放额度方面,我们设定的目标增速在27%至28%之间,虽然比2009年实际增速降低8个百分点左右。这个数字是恰当的额度,我们将保证贷款增长的绝对额保持上年的水平。
记者:为何8个百分点是一个恰当的额度?
王晓昕:今年国家信贷投放的额度是75000亿,2009年是95000亿,现在我们提出27%至28%的增长目标,比去年是低了些,但今年全国额度低了,大银行可能会在20%左右,与他们相比,我们还保持了较高水平。如果再高,监管部门可能不会通过;太低了,与我们发展的水平不相适应。所以这个速度还是一个较为恰当的指标,也是一个较为积极的指标。
记者:保持这一指标,风险控制的重点在哪些方面?
王晓昕:重点是结构调整。后金融危机时代,天量信贷将难以为继,前期的高增长也会带来风险,未来经济转型、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势在必行。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有的企业可能被关停淘汰,这就逼着银行用更前瞻的目光先行调整。今年,我们将着力平衡“资本、风险、收益”的关系,进一步改善资产结构,约束风险资产的过快扩张,切实做到总量、比例、结构相协调,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
记者:结构调整有没有具体的产业目录或操作方向?
王晓昕:现在我们的信贷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和制造业占比仍然较高,尤其是制造业。安徽作为全国重点制造业基地,我行制造业贷款的比重相对来说较高,但是现实情况是全国制造业中的部分行业都面临着产能过剩的情况,因此在具体操作上,我们将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重点项目和优势项目积极支持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低碳经济逐步压缩退出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限制类企业和项目,停止向严重产能过剩的产业中的企业和项目盲目发放贷款。
其次是提升总行的协同发展能力。原来徽商银行的总行和分支机构作用差不多,没有很好地发挥总行的指导与管理能力,我们将改变过去那种靠单兵作战、拼市场的做法,全面提升全行上下执行能力、协同能力、管理能力,这也是我们控制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长三角再添两家分支机构 下半年启动上市工作
记者:继在南京设立了首家省外分行后,外界一直猜测徽商银行跨区域发展的步伐与走向,请问在此方面有没有具体时间表?
王晓昕:跨区经营我们制定的目标是立足长三角,主要是浙江、上海、江苏,今年我们希望能在杭州、江苏南京以外的其他城市各再设立一家分行,未来3-5年,希望能有一定的分支机构在长三角。
记者:为何目标锁定在长三角?
王晓昕:这与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相一致,资本跟着产业走,长三角的许多产业转移到安徽来,企业需要能在两个城市间有一个互动金融平台,我们走出去在长三角设立机构,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企业的市场需求。同时也有助于徽商银行风险控制,二者结合起来,收到的效益更大、发展空间也更大。
记者:长三角自身金融机构竞争已经很激烈,在长三角的分支机构是如何与当地银行竞争的?
王晓昕:这几年城商行走出去的很多,带有某种跨区经营的情结。外界一直有这种印象,就是没走出去好像你就实力不够。我们也一直在问自己,走出去是为了什么?攀比?其实跨区经营一直是商业银行的一大挑战,但我们走出去更多是为了发展的需要。
真正出去了,我们的体会是:压力很大,因为在异地经营对核心竞争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你的网点不可能像在省内一样多,这是硬局限;其次,目前国内银行业的产品同质现象很严重,而我们在南京市场上体现出南京特色的产品又不明显,这都需要我们通过提升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来逐一解决。不过我们比较欣慰的是,南京分行的成立让我们积累了异地经营的经验。下一步,在长三角设立的分支机构将更加体现本土市场特色需求,以后走向长三角的每家分支机构可能管理模式都会有所不同。
记者:具体体会能不能举例?
王晓昕:比如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城商行定位之一是面向中小企业,但对于异地市场的小企业,我们不是特别熟悉,银行在风险控制方面就比较难。如果你不给小企业贷款,就与监管部门的要求相悖,贷款吧,风险又难掌控。当然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我们的实力比一些小银行大,单笔贷款金额高,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需求。
记者:按照徽商银行的战略目标,跨区经营、增资扩股,继而上市。目前除上市外的其他目标都已经实现,在上市目标方面,今年会不会有实质性动作?
王晓昕:上市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只是这几年要做的事情太多了,现在大的方向基本上定了下来:上市工作会在今年下半年启动。目前,上市的一些基本要求我们已经完成,比如IT信息系统建设、新会计准则转换、内部控制能力的建设、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等。
企业文化要义初成
记者:2009年下半年你们花了几个月时间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为什么在现在阶段特别强调企业文化建设?
王晓昕:一个师傅传承的徒弟可能会一人一个样,所以有必要对企业文化进行统一,此外,现在也到了企业文化整合的最佳时期。这么说是因为几年来我们有体会也有教训。成立之初,徽商银行由6家城商行和7家信用社组成,各家组织、观念、文化都不同,这就需要一个有效整合。从另一层面上说,四年来,我们一直在处理不同利益主体的不同要求,从小组织到大组织,不同利益主体诉求不同,包括干部成长、内退人员福利待遇、公司规章制度建设等,现在大家的观念基本上统一到总行层面,这其中给了我们很多心得和经验,虽然不完全尽人意,但把这个心得用到以后几年,不断改善,我们想会越来越好,把这些方方面面的东西通过系统有效梳理、整合起来,实际上就是加快建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
记者:企业文化听起来很大,有没有具体的举措?
王晓昕:我们先后制定了相关规章和办法,包括《徽商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徽商银行企业文化要素及释义》、《徽商银行职业道德与职业纪律》、《徽商银行员工行为规范》,编辑了《徽商银行员工手册》,制定了机构网点形象标准化设计手册和建设工程规范,为全行统一标识奠定了基础,为规范员工行为提供了制度依据。
这些内容看起来与别的银行大体相当,但在具体实施中又带有明显徽商银行特色。文化积淀是一个长期过程,要先从制度入手,慢慢地把员工“该做的”变成“我要做”,就逐步形成了一种企业文化的力量。
记者:能否用一句话描述徽商银行的现在?
王晓昕:四年锲而不舍,五年更入佳境。
记者: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