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功民-开封市包公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介绍
人物小结:
李功民,汉族,1964年出生于河南开封。1989年9月至2003年8月,担任开封上禾集团油脂加工厂销售经理、生产厂长。现任河南包公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开封市政协委员。曾被评为开封市优秀民营企业家、2011年度中国食品安全年会食品安全管理先进个人。
人物语录:
1.创业初期的动力是养家糊口,而企业成规模后,责任和使命就成了主要动力。
2.船大了才有抵抗风浪的能力。在食用油行业,企业只有不断做大做强,才能实现抵御风险、持续发展。
3.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以服务求成功。
4.企业的第一要务是生存,然后才能够谈发展。
5.食品安全,尤其是农村食品安全,是食品企业的命脉所在。
6.既然拿包公的名号做商标,就要对得起包公的品质名声,我们要做有良心的食品企业。
人物简史:
一份器材保管员的工作让他与花生加工结下不解之缘。而身为开封人,浓厚的“包公”情结又引领着他一步步打响了“包公”牌花生食品,并激励着他带领河南包公食品集团向着全产业链的现代化食品加工企业前行。
作为花生的主产区之一,河南的花生产量约占全国的1/3,然而,在花生深加工方面却没有一个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
不过,河南包公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功民对“包公”品牌的深厚感情,以及他对花生深加工的热忱,似乎让人们看到了河南花生深加工产业的希望。
李功民:引领中原花生产业新发展
缘定花生
“我是开封人,但在西北长大。”李功民介绍,文革时期,他们一家背井离乡赶到新疆,一去就是十几年,直到1978年文革结束,他们才又回到开封。
这段艰苦的经历,留给李功民的却是美好的回忆:青海湖的美丽风光,湖里面鲜嫩肥美的鱼……其实,在整个采访中,但凡提到自己曾经遇到的困难,乐观的李功民总是一笑而过。
李功民全家回到开封后,因为成分问题,他失去了考大学的资格。高中毕业以后,他在开封县粮食局当起了器材保管员,就是这份临时的工作,让他结缘了花生加工,开启了以后的事业之门。
“保管员工作不是太忙,当时对榨油工艺比较感兴趣,所以经常关注这些方面的东西,时间长了以后,对于一些榨油机械怎么操作的,是个什么工艺都有了大致的了解。”对于初涉花生油脂行业的经历,李功民这么回忆道。
就这样,李功民在开封县粮食局干了两年,这中间发生了件事儿,对他触动不小,也促使他离开了这份工作。
据李功民介绍,在工厂里,正式工和临时工两者之间待遇差别很大,当上正式工就相当于捧上了铁饭碗,什么都有保证,临时工就没什么保障。到了适婚年龄之后,就有人热心地给他介绍对象,结果对方一听他是临时工,连面都不愿见。这件事让李功民觉得,自己要出去闯一闯。
1983年,李功民选择去当兵。
1986年,他回到开封县粮食局做了一段时间的财务工作,后来又去洛阳粮校脱产学习两年。1989年,他被派到了开封县粮食局油厂。
在当时,开封县油厂属于河南省的大型油厂,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在很多地方都设有办事处。李功民刚到油厂,就被派往福建的一个办事处工作。
“1992年,临近春节时,开封县油厂往福建办事处发去了6车皮的油,领导命令我们过年前必须销完这批油,卖不完就不能回家过年,所以当时压力很大啊。”李功民笑着说道。
怎样才能在短期内把油都卖出去呢?据李功民介绍,当时正是计划经济转市场经济时期,油厂所经营的食用油都是把大桶的散装油发往各地办事处,然后办事处就按油厂的定价卖。
要把6车皮油在短时间内卖出去,用老办法按部就班的操作是不行的,李功民就想起了在广东市场见过的小包装油比较好卖,所以,福建办事处就效仿了广州小包装食用油的形式,并给小包装油起名“油宝”牌。没想到,“油宝”在福建大受欢迎,销路很好,6车皮的油不到两个月就销完了。
“因为福建办事处率先开卖小包装油,所以当时开封县油厂的十几个办事处中,福建办事处是最赚钱的。”李功民骄傲地说道。
“油宝”的成功也让开封县油厂看到了小包装油的广阔前景。此时,开封县油厂成立了开封上禾集团油脂加工厂,因为在福建办事处表现优异,1993年,李功民被调到上禾集团油厂负责小包装花生油的开发工作。
包公情节
进入上禾集团油厂后,李功民便着手开发小包装花生油。当筹划着要注册商标时,原本想注册“油宝”,但是,当时的商标法规定商标名称中不能含有带有商品性质的名称,也就是说,做油的产品里不能含有油字。“油宝”这个名字就不能用了。
后来,考虑到油厂设在开封,而包公是开封的代表人物,形象正面,大公无私,刚正不阿,李功民就打算注册“包公”牌,“我希望自己的产品能拥有像包公一样的品质。”然而,等到李功民去商标局注册商标时,却发现包公品牌已经被安徽的一家食用油加工厂注册过了。李功民不想放弃这个商标,就亲自前往安徽找到那家食用油加工厂,看对方能否出让“包公“名称。
到达安徽后,李功民发现那只是一家食品油作坊,规模很小,一天加工不了多少油。但作坊主是商标局的退休职工,比较有商标意识,就在建作坊的时候先注册了品牌商标。
见到作坊负责人后,李功民很诚恳地请求他能够将“包公”这个商标转让给上禾集团油厂,但是对方对这个商标也很有感情,说什么都不肯出让。就这样,李功民一行没有谈成,无功而返了。
回到开封后,李功民并没有放弃这个商标。几个月后,他又亲自去邀请那位作坊主来开封做客,并带着他参观上禾集团油脂加工厂的花生油生产车间,并带着他去看了看开封府和包公祠。
这个作坊主终于被李功民的执着感动了,临走时,他和李功民说:“包公虽然是我们安徽人,却是在开封成的名。我的作坊规模小,没什么气候,这个商标放在你们手上,说不定能把它发扬光大。”就这样,作坊主以4万元将“包公”商标转让给了上禾集团油脂加工厂。对于这个得来不易的这商标名称,李功民十分珍惜。
“即使后来上禾集团油厂停产了,我还是想办法先把这个商标名称保护起来,以便将来有机会能把它做大做强。”李功民说:“说到底,对包公这个牌子,太有感情了。”据李功民介绍,在上世纪90年代,上禾集团油脂加工厂率先开发生产的小包装花生油销量很好,在北京、上海的大超市都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在郑州市场,“包公”牌更是成为了花生油的代名词。
但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重创了整个亚洲经济,国家银根紧缩,上禾集团油脂加工厂资金链断裂,1998年彻底停产,李功民被迫下岗,离开了这个付出了很多心血的油脂加工厂。
虽然离开了油厂,但李功民并不打算离开花生加工业。凭着十几年花生油生产销售的经验,他十分看好花生的深加工前景。
他向记者介绍,花生是我国油脂油料比较大的一个品类,作为食用油原料有很多优势。首先,花生是秋粮作物,小麦收割后种花生,不与粮争地。其次,花生是除芝麻以外出油率最高的,一般都在42%左右,好的可以达到45%。
“开封花生产量多,品质好,效益高,开封群众有名俗话,叫做‘沙区三大宝,花生、西瓜和大枣’。就全国而言,种花生的地方不少,而开封花生以籽饱、果大、味香、产量高、种植面积大而独树一帜,在开封发展花生深加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李功民告诉记者。
经过两年的谋划,2000年,李功民重新组织起原来油厂的工人,租了原来的油厂,开始了民营企业的花生深加工之路。
但是,重新建厂并不顺利,上禾集团油厂原有200多名员工,新组建的油厂规模比原来要小,只用了120个人左右,剩下的职工就下了岗。
因为租下油厂成本不高,加之建厂当年就有盈利,李功民就拿出40万交给开封上禾集团作为下岗职工的生活费,没想到上禾集团将这笔钱挪作了它用,拿不到生活费的下岗员工开始不断到当地政府上访,在一片吵杂声中刚刚起步的油厂,不得不被迫关闭了。
2003年,李功民卷土重来,在开封郊区选址建厂,正式成立了开封市包公食品有限公司,继续着花生深加工的梦想。
步步为营
“从2003年成立以来,包公食品发展还算顺利,年销售额平均增长在30%左右。”李功民告诉记者。
虽然发展比较顺利,但是前进路途中总是难免有波折。据李功民介绍,2008年对于花生加工行业来说是个坎儿。2007年花生价格下跌、花生油大涨价时期,包公食品和很多花生油脂加工企业一样都抓住机遇签了很多订单,其中不少订单数额比较大,价格比较低。没想到2008年之后花生价格迅速上涨,订单花生油价格和花生价格出现倒挂。
“原料价格这么一落一冲,对花生加工企业影响很大。如果按照2008年的花生价格加工,我们最大的一个订单会因此损失好几百万。”李功民说道。
当记者问起面对这么大的损失,企业又是怎么渡过难关时,李功民笑了笑,说道:“我们从2004年大豆危机中吸取了教训,粮油加工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就要善于利用期货市场规避风险。所以从我国花生期货开放开始,包公食品就成立了期货部门,为的就是在原料市场价格出现剧烈波动时套期保值,为企业规避风险进而盈利。2008年就是靠着期货套保,挽回了不少损失。”谈到这个问题,李功民向记者阐述了油脂加工企业期货套保的重要性。“中粮之所以近些年在食用油方面做的比较成功,很大一方面原因是因为它的期货套保做的很严格。”“现在中国的粮油市场已经不是单一的国内市场问题,中国食用油价格基本上是跟着美盘在涨落。
现在就连很多粮油店的小老板也每天关注着CBOT(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行情。”对于现在的油脂加工行业状况,李功民这样介绍到。
在这种行业环境中,如果没有期货套保规避风险,会有很多生产企业牺牲掉。“做企业第一要务是要活,然后才是发展,如果你生存都存在着风险,就谈不上持续发展的问题。”李功民表示。
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可以看出包公食品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中长期战略:从花生生产基地到多品类的花生产品研发生产,从地下储油罐设施到先进的冷链物流建设,从建设食品检测中心检测分级服务,到以“包公大厨房“为载体的终端销售体系,李功民为记者描绘了一副全产业链的现代化食品加工企业的蓝图。
在产品研发方面,包公食品致力于花生功能的开发,着力发展多样化的花生深加工产品。据李功民介绍,在现有的花生油和麻辣花生小食品等基础上,下一步包公食品将开发花生蛋白和花生饮料等,中国首家的“花生博物馆”正在筹备当中。
在终端销售方面,众所周知,终端销售是制约我国食品加工企业扩张发展的一个难题,想进入大型的商超常常要付出很多努力,费用也非常高。
“包公食品筹划未来3年在全国范围内建设300家左右连锁大厨房超市‘包公大厨房’,不仅要解决现有包公食品的终端销售问题,更要利用‘包公大厨房’专售河南产的米、面、油、蔬菜、水果、方便食品、休闲食品、调味品等有机无公害食品。”李功民告诉记者。
据李功民介绍,这是借鉴了西班牙有机生鲜超市的启发,拥有公信力的超市帮助消费者检测食品安全,为消费者选择和把关,为消费者提供放心的有机无公害食品。
“现在制约着中国有机无公害食品高端市场发展的最大问题是产品信誉度问题,这正是因为缺失了中间检测环节的透明度而造成的问题。”李功民介绍到。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包公食品准备投资建设有国家承认资质的食品检测中心,为消费者免费检测食品安全。
同时,为了配合“包公大厨房”提供有机无公害和生鲜产品的理念,在物流配送方面,从2010年开始,包公食品有限公司与河南润达运输有限公司联手,成为冷链物流联动企业,现
在,包公食品正投入近亿元建设冷链物流两万吨气调冷库及配套设施项目,未来还将在食用油储备方面计划投入千万元建设万吨地下储油罐设施。
在原料生产基地方面,据李功民介绍:“河南省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要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这对包公食品来说是个机遇。
包公食品计划下一步要着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这一构想主要和‘包公大厨房’相结合,‘包公大厨房’定位于供应有机无公害食品,包括生鲜的蔬菜等,建成后需要很大的数量保障供应。因此今后包公食品将在现有花生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兴建有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企业给专业合作社提供种植标准并且全程监控,收获后由专业合作社就地进行粗加工、分级和包装,再通过包公食品的冷链物流运送到各个‘包公大厨房’进行销售。”李功民这么设想着。“目标是构建从农副产品基地、冷链产品生产、物流配送、流通加工到销售终端的冷链食品供应链。”“最初创业时,主要目标是为了养家糊口,随着企业越做越大,对于花生加工行业越来越了解,现在肩上多了一份社会责任,想为河南的花生深加工产业做点儿贡献,为国家食用油自给率的提高出一份力。”李功民坦言。
对于未来,李功民已经周密筹谋,就像过去他带领着包公食品那样积极稳健,步步为营。李功民之所以能带领包公食品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步步壮大,成为年销售逾亿元的区域性著名企业,不仅来自于他对“包公”品质的执着追求,来自他对花生加工业的热爱,更来自他深深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