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谦-青海大学校长介绍
个人简介
王光谦,1962年4月生,河南省镇平县贾宋人,博士,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民主同盟盟员。长期从事三峡工程泥沙治理、黄河泥沙治理及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问题研究,承担多项国家重大课题,科研成果丰硕。2008年为汶川地震后堰塞湖疏导作出突出贡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及省部级奖励10项。
中国民主同盟第十一届中央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人口资源委员会委员。2013年7月受聘为青海大学校长。
个人履历
1978年至1982年就读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现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1982年至1985年于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攻读硕士学位;
1985年获得工学硕士学位;
1985年至1989年于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
1989年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1990年至1992年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1992年至今历任清华大学水利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1996年6月至1996年12月,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访问教授;
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001年12月至2002年2月,Regina University访问教授;
2011年8月挂任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
2009年12月4日,中国科学院召开院士增选新闻发布会,王光谦当选为技术科学部院士;
2012年12月13日当选为中国民主同盟第十一届中央副主席;
2013年5月13日受聘为水利部综合事业局首席科学家;
2013年7月受聘为青海大学校长。
所获奖项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2008年;
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
国家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2000年;
教育部国家科技奖自然科学一等奖,2003年;
钱宁泥沙科学论文奖;
周培源优秀水动力学论文一等奖;
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奖项。
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995年。
社会任职
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委员、常委、中央副主席,北京市副主任委员。任国务院学位办水利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材料与工程学部主任。《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编委会主任、IAHR-APD J Hydro-environment Research副主编,青海大学现任校长。
科研成就
王光谦教授的研究领域为泥沙学科与江河治理,开展了水沙两相流基本理论、流域水沙过程模拟及工程应用等方面研究。建立了水沙两相流的动力学模型,得出泥沙颗粒浓度分布及速度分布公式,揭示了泥沙颗粒运动与清水湍流的不同特性。建立了流域泥沙动力学模型,实现了河道与流域过程的耦合,将泥沙研究从河流拓展到流域尺度。研究成果为解决黄河治理及长江三峡工程泥沙问题发挥了作用。承担“复杂条件下坝堤溃决机理与风险调控理论”973项目,研究成果应用于汶川地震堰塞湖除险中[3] 。
研究领域
从事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教学与科研工作。共发表论文370余篇,出版专著8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及省部级奖励10项。
王光谦致力于江河治理事业,1992年博士后出站后在清华大学参加的第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三峡工程坝区泥沙模型试验研究。三峡工程泥沙问题是争论时间最长,也是我国工程泥沙研究投入力量最大的课题。王光谦从92年开始直到96年一直参加泥沙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80年的泥沙淤积,三峡水库的库容从刚建成的398亿立方米减少到220亿立方米,达到冲淤平衡,以后能够保持近200亿立方米的有效库容,不会出现泥沙淤积使三峡水库报废的局面。三峡工程建设的高潮是大江截流,要把长江主河道拦腰截段,迫使滔滔江水通过导流明渠。由于大江主槽很深,超过30米,容易引起逐渐合拢的戗堤坍塌,会对施工人员和设备造成重大损失。1997年,受施工单位委托为大江截流施工预测截流口门水流特性,成果及时应用于大江截流实践。
1997年长江三峡大江截流成功是世界水电工程建设的里程碑,关键技术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王光谦有幸成为15位获奖者之一,代表数千位参加大江截流的贡献者分享了这一崇高的荣誉。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文化繁衍源远流长。20世纪70年代以来,沿黄地区对黄河水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利用,引用水量剧增,黄河断流频繁发生。断流的原因是用水超过黄河的供水能力,解决的办法是进行黄河全流域统一的水量调度,合理分配使用水资源。王光谦积极参加水量调度系统开发工作,带领清华大学教师和研究生组成的课题组,数十次到郑州黄河水利委员会水量调度局,完成黄河流域水量调度系统,为确保母亲河不断流提供技术支撑。此外,还积极参加南水北调工程的论证,先后4次随全国政协考察团对中线工程进行实地调研,对工程建设及水源保护提出建议,并在2001年“两会”期间作为新闻发言人在人民大会堂回答了中外记者关于南水北调工程的提问。
学术成就
王光谦教授的研究领域为泥沙学科与江河治理,开展了水沙两相流基本理论、流域水沙过程模拟及工程应用等方面研究。建立了水沙两相流的动力学模型,得出泥沙颗粒浓度分布及速度分布公式,揭示了泥沙颗粒运动与清水湍流的不同特性。建立了流域泥沙动力学模型,实现了河道与流域过程的耦合,将泥沙研究从河流拓展到流域尺度。研究成果为解决黄河治理及长江三峡工程泥沙问题发挥了作用。承担“复杂条件下坝堤溃决机理与风险调控理论”973项目,研究成果应用于汶川地震堰塞湖除险中。
他对固液两相流尤其是泥沙运动和泥石流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解决了泥沙运动中的一些重要部题。如悬移质浓度垂向分布的类型,并探讨其成因,得到泥沙浓度的统一公式。他所进行的快速颗粒流研究,在高含沙流、泥石流以及固料输运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同时他还发展了固液两相流的新的双流体模型,对固液两相流基本理论及其应用加以总结。他不仅在学术上有所成就,面且在承担重点工程课题中,解决生产问题表现突出。他参加了三峡坝区泥沙模型试验,为1994年7月三峡工程设计审查提供了依据。
主要论著
王光谦教授共发表论文370余篇,出版专著8部。他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好评,一些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代表性著作:《固液两相流基本理论及其最新应用》、《游荡型河流演变与模拟》、《流域泥沙动力学模型》。
专著
(1) 王光谦,李铁键,流域泥沙动力学模型,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北京
(2) 王光谦,张红武,夏军强,游荡型河流演变与模拟,科学出版社,2005,北京
(3) 王光谦, 刘家宏, 数字流域模型,科学出版社,2006,北京
(4) 王光谦, 魏加华, 流域水量调控模型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06,北京
(5) 倪晋仁,王光谦,张红武,固液两相流基本理论及其最新应用,科学出版社,1991,北京
(6) 倪晋仁,王兆印,王光谦,江河泥沙灾害形成机理及其防治,科学出版社,2008,北京
(7) 王光谦, 胡春宏,泥沙研究进展,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北京
(8) 王光谦,世界调水工程,科学出版社,2009,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