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年前
长征胜利了!
1936年10月22日
红军三大主力完成会师
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这是人民军队的光辉胜利
也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
这是一段艰苦卓绝的征程:
中央红军25000里长征路
各路红军行程总和约65000里
按现在的行政区划
共途经15个省份
遭遇600余次战役战斗
跨越近百条江河
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
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新华社记者 冯琦 编制
也是一场意志征服环境的斗争
中央红军长征耗时368天
其中仅有44天可以休息
平均行军364里才能休整一次
日均行军74里
平均每天都有1场战斗
突破了10个地方的封锁包围
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这是用油画表现的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走过长征的万水千山。
更是一个以巨大牺牲为代价的胜利
中央红军
从瑞金出发时的8.6万人
到抵达陕北时的6500人
平均每前进1公里
就有3至4名战士倒下
平均每13个参加长征的将士
只有1个活着到达目的地…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里无名烈士纪念园一角。
在这支取得胜利的队伍里
有41岁的毛泽东
36岁的聂荣臻、30岁的左权
29岁的王稼祥、28岁的杨尚昆
而少共国际师师长肖华
这一年才19岁
你也许想不到
就是这样一支年轻的队伍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你也根本想不到
这些年轻人穿着什么走过了长征…
▼
在很多反映红军题材的影视作品里,红军指战员通常都是军容严整,军帽军服齐备。事实上,红军的被服一直很困难,在战斗紧张又没有后方的长征途中,能从头到脚凑齐一整套军服,就更为困难。
照片中的红军将士军服颜色各异。
01 打下长汀才有了第一套军服
早期的红军根本没有全军统一的制式军服,南昌起义的部队还是穿着国民党军的军服,只是在脖子系根红领巾作为区别。而秋收起义部队中的农军以及后来参军的工人农民,大都还是穿着自己的服装。
直到1929年3月,红4军攻占长汀。当时长汀是闽西重要的经贸中心,客商云集,物资丰富,特别是还有众多的手工作坊,这些都是红军能够定制统一制式军服所必需的经济条件。
红4军前委考虑到红4军自创建以来,指战员们的军装各式各样,而且已经相当破旧,无论是作战还是管理,都迫切需要统一军服。因此决定利用长汀良好的缝纫、印染条件,为全军将士重新制作军装。
军服为灰色,每套除上衣和裤子外,还有军帽和绑腿。不过当时没有市面上这么多灰布,红4军后勤供给部就与染布坊联系,把布匹染成灰色,然后将个体分散的裁缝工人和一家专做军装的裁缝厂组织起来,集中了裁缝师傅20多人、缝纫机12台,在南门街郑屋成立了红军临时被服厂(后来发展成中华苏维埃被服厂)。由于时间紧,数量多,工人少,机器不够用,临时被服厂采用两班倒,每班8小时日夜加班赶制。
这套军服式样仿照苏联红军的军装(中山装式,下有两个口袋),军帽则采用列宁戴过的八角帽式样,然后在军服两边领子上缝上两块红布领章,八角帽正面缝上五角星。由于当时正逢列宁逝世五周年,为了表示对列宁的缅怀,红4军前委决定军服的红领章上都缀上黑边,这也是红军历史上唯一的红领章上缀有黑边的军装。**
1929年3月红军占领长汀后的第一套制式军服。
虽然说这套军服还是比较简陋,但对于红军来说,朱德的话无疑是最具代表的:“已经真是其好无比了。”这是红军第一套正规的制式军服,而且第一次在一个军的范围内实现了军服的统一。
1931年12月,国民党第26路军在宁都起义,随后改编为红军第5军团。中央军委总经理部所属被服厂为其赶制了一百多面旗帜和冬装,并决定将红军军服样式改为套头衫、小翻领,上面两个小口袋,紧口袖的列宁装。到1932年春红军攻打漳州时,实现了全军每人发两套列宁装军服的计划。
1932年以后,各地红军的军服基本上趋向一致。上衣为灰色中山装式样,立翻领,4个带盖加扣的明兜,领口上缀红领章;下衣是有插手口袋的西装式军裤,打绑腿;军帽是八角帽,帽徽为红布五角星。
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红军军服样式虽然统一,但布料、颜色还不尽相同。大部分红军军服颜色为灰色,少部分也有蓝色或藏青色。
1932年到长征之前,由于根据地相对比较稳定,红军建立起了自己的被服厂,基本能保证部队的军服供应。但长征开始后,失去了根据地的依托,个被服厂自然也就难以正常运作,军服的更换也就无从谈起,只能依靠一路上打土豪解决一些布匹和衣服,这也使长征中的红军服装很难统一。
长征途中的红军,可见服装各异
红军军服的红五星和红领章突出反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本质,在这以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服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军服文化,以红色五角星为标志的传统也一直沿袭下来。
毛泽东穿着65式军服在天安门城楼
02 最著名的八角帽
红军军服给人印象最深的就要属缀着红五星的八角帽了,特别是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拍下的毛泽东戴着红五星的八角帽后,更是名闻遐迩。
美国记者斯诺拍摄的那张毛泽东戴着八角帽的著名照片
八角帽的来历有这么几种,第一种是1929年3月,红军打下福建长汀制作第一套制式军服,就根据列宁曾经戴过的八角帽式样设计了八角帽式军帽。
第二种是在1930年2月,时任湘赣游击队司令员的谭余保提出要为游击队设计标志性制服,他请来了当地手艺精湛的裁缝尹德明,尹受到当地八角楼的启发,裁出了一顶八角帽式样的红军帽。
第三种说法是,1931年11月红军成立红军学校,校长刘伯承到任后,让学校俱乐部主任赵品三设计校服。赵品三考虑到原来的八角帽帽型太大,就将帽型缩小,改变成小八角式样,更适合中国人的身材和脸型。改良后的八角帽很快引起了红军总部首长和其他部队的注意。于是中央苏区各部队纷纷效仿红军学校,都改为小八角帽。
1929年红4军在长汀制作的八角帽是大八角帽,而1931年赵品三设计的八角帽,则是进行了改进,改为了小八角帽。这样后来中央红军都是小八角帽,红四方面军不知道中央红军对军帽进行了改进,还是大八角帽。
所以长征中,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两支部队八角帽的不同大小就成了最显著的区别。于是,中央红军就叫红四方面军“大脑壳红军”,而红四方面军则叫中央红军“小脑壳红军”。
红四方面军的徐向前(左)和红一方面军的叶剑英(右),军帽样式略有不同。
长征途中,红军的军服供应难以保障,很多战士只能是靠打土豪得到的服装,所以穿着是五花八门,但是一顶八角帽却无论如何是要戴的,因为它是红军最显著的标志。
缀着红五星布质帽徽的八角帽是红军最显著的特征
03 绑腿、草鞋两件宝
1929年3月红4军在长汀的第一套军服除了军帽、上衣裤子之外,还有一副绑腿。
绑腿,顾名思义就是绑在腿上——主要是小腿上的布条,由于小腿行走时摆动最大,长距离行军,一天下来由于血液都下积到腿部,双腿就会酸痛不已,打上绑腿就能有效减轻腿部酸痛。
另外,山区多尖利岩石、多荆棘茅草、多虫蛇叮咬,绑腿还有保护腿部的作用。所以绑腿也就成了经常需要长途行军的红军不可或缺的个人重要装具。
这张照片上的红军几乎全部都打着绑腿
其实不仅是红军,当时中国军队,从中央军到各地的杂牌部队也都配备绑腿,因为当时根本没有机械化的交通工具,主要都是依靠徒步行军,所以绑腿是必不可少的装具。
绑腿的规格没有严格标准,通常是一根长的布带(有弹力的帆布最好,较结实的普通布也行),一端是平头,一端分叉成两条绳,叉口处要结实,宽度10厘米或更宽,长度1.5—2米长。
绑腿的打法是将平头端从鞋帮开始绕到脚腿平裹,每一圈或两圈可将绑腿翻面,以保证平贴腿面,不断向上一直打到膝盖。打绑腿的时候要站着打,这样才能保证打的绑腿松紧适度,打得太松不仅容易散落,也起不了保护腿部的作用。要是打得太紧就会束缚住小腿,严重的甚至连脚都迈不开步,所以打得好的绑腿应该松紧合适,而且还能封住鞋口,防止泥土或小石子进入鞋子。
打绑腿有个窍门,就是脚踝附近的部分要绑紧,再往上就可以稍微松一些。一些老兵在实践中还发明了更有效的打法,使用两副绑腿,一副打在小腿较细的部位,另一副将小腿剩下部分包住。这种打法不但实用而且美观,让小腿看起来几乎一样粗细。
在战场上绑腿的作用还很多,比如紧急情况下可以当作绷带包扎伤口或者作为三角巾固定骨折部位;几根绑腿连接起来可以作为绳索来用……所以在当时,绑腿是非常重要的个人装具。
和绑腿相比,草鞋对于红军来说就更加重要。当时红军几乎没有皮鞋和胶鞋,而布鞋在南方多山地多河流水网地带,还要长距离行军,穿不了几天就会坏掉,这样也就只有草鞋了。
长征开始后,由于准备不充分,不少战士没有鞋子,只能赤脚行军。针对这一情况,中央要求各级领导把解决部队中的草鞋问题提到减少病员和巩固红军战斗力的高度,做到没有一个战士打赤脚,并提出了许多解决草鞋问题的具体办法。可见,当年的红军草鞋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个人物品,而是和红军战士的生命和鲜血以及红军的战斗胜利休戚相关的重要装具。
草鞋
在长征中,打草鞋是红军战士必须掌握的技能,几乎可以说与打枪同等重要。红军战士每天必做的两件事情就是打草鞋和打绑腿,每个红军战士一般都带着两三双草鞋和两副绑腿,甚至可以说草鞋就是红军长征胜利的一大法宝。到今天,红军的草鞋已经是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历史符号,成为当年千万红军战士艰苦跋涉、浴血奋战的象征。
绑腿和草鞋是红军战士的两大法宝
就是基于这些简单却鼓舞人心的装备,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的长征。
两年间,他们历经曲折,征服雪山,穿越草地,粉碎上百万敌军围追堵截……这是人民军队的壮举,更是一首波澜壮阔的赞歌。
如今,
长征已经过去83年了
83年里的每一次的纪念
都会唤醒新的力量。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
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让我们用一张长图再走一次长征路
感受那些理想、奋斗与坚持。
来源:新华网、央视新闻、广东共青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