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超过1亿的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随着肾功能的损坏,CKD患者患上贫血的概率也越来越高。作为CKD的常见并发症,肾性贫血不仅会影响患者躯体功能、加速肾病进程,还会严重干扰患者心理健康与社会功能,让患者其家庭长期承受巨大的疾病负担与压力。
认知率低,肾性贫血威胁巨大
目前,慢性肾脏病在中国的发病率高达10.8%,其中,透析与非透析CKD患者的贫血发病率分别高达98.2%及52.1% 。然而相比于肾性贫血的高发病率,国内贫血的治疗率仅39.8% 。调查显示,国内几乎一半新发现透析患者在透析前未接受过纠正贫血治疗,在中西部乡村,透析患者的贫血则更为严重 。同时,受限于对肾性贫血的低认知率和治疗方式的局限,中国CKD患者贫血的治疗达标率也不容乐观,透析患者中,贫血治疗平均达标比例只有21.3% 。
肾性贫血如未能及早发现并坚持规范治疗,将加速CKD进展至终末期肾病,增加透析风险、心血管病发生风险和死亡率。另一方面,严重的肾性贫血会导致病情加速发展,患者提前进入透析。高额的贫血治疗及透析费用将对患者个人及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有关调查表明,在CKD患者中,肾性贫血患者的年均直接医疗支出比非贫血患者增加了12.46倍,高达9,893元。
HIF-PHI机制新药突破肾性贫血治疗困境
贫血的纠正是慢性肾病治疗的重要一环,然而,在过去的30年间,肾性贫血的治疗领域一直未出现创新疗法,现有的治疗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大量CKD贫血患者的治疗需求尚未得到满足。直到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PHI)出现,贫血的管理终于迎来了新的视角。
以往的肾性贫血治疗,为了补充因肾脏受损而不足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需要注射外源性的EPO,同时还要结合口服或者静脉注射铁剂、叶酸等造血的原料。创新疗法HIF-PHI则是从内源性出发,模拟人体在低氧环境下的生理反应,促进机体产生生理范围内的EPO,改善铁的吸收,转运及代谢,利用多个途径有效促进红细胞生成。
首个HIF-PHI机制新药罗沙司他在中国率先获批
2018年12月18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过优先审评审批程序批准1类创新药罗沙司他胶囊(商品名:爱瑞卓)的上市,用于治疗正在接受透析治疗的患者因慢性肾脏病 (CKD)引起的贫血。
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所长陈香美教授指出,“肾性贫血领域长久以来未出现过新机制的创新药,罗沙司他将有望帮助中国CKD患者提高贫血治疗达标率,并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https://jobs.51mdd.com/anhuisheng/100648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