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豹皮衣品牌董事长潘金立访谈
一
2000年7月28日。金色的阳光透过旁逸斜出的松枝缝隙,把北京人民大会堂照得亮堂堂的。大会堂外站满了拿着桔红色请柬的人们,他们有的翘首以待,有的急匆匆地入场。是不是国家又要开重要的会议呢?路上开车的、走路的、骑自行车的人们在猜测着,在议论着。
其实即将举行的是一场时装表演。温州人潘金立创办的奥豹制衣有限公司请来了全国最有名的新丝路模特队,要在这里展示企业和产品的风采。
来自北京西单商场、东安商场、王府井百货大楼等著名商场的老总和国家有关部委、北京市政府部门的领导来了;来自全国各地带着不同口音的大商场的老总们来了。
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随着美妙的乐曲响起,五彩缤纷的灯光开始在闪烁。一个个俊男靓女穿着一件件不同款式的"奥豹"和"奥丽人"品牌服装,在向台下的人们展示着迷人的风采。
掌声,掌声,还是掌声。热烈的掌声几乎淹没了那美妙的乐曲声。看着眼前的一切,一位青年人清亮的眼睛渐渐模糊了起来,思绪的波涛随着那此起彼伏的掌声和音乐,渐渐飘远……
他便是主办单位负责人潘金立。他想起7年前令人激动、令人伤感的一幕幕。
当时的潘金立已在北京一些著名商场里立稳脚跟,但随着资金的积累和见识、才干的增长,潘金立开始越来越不满足于做一个服装匠、经销商,他萌发了要做一名实业家,在服装行业大干一番的愿望。1993年8月18日,潘金立联合了5位老乡,共同投资1000万元成立了北京奥豹实业发展公司。开业典礼在民族饭店隆重举行,国家有关部委、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全国上百家大商场的老总都应邀出席了开业典礼。当时也是名扬全国的北京新丝路模特队来表演。模特们身着"奥豹"牛皮服装向来宾展示着风采。
那是一场成功的表演,人们没想到的是,一向用来制作皮鞋箱包的牛皮,经过加工后竟是如此款式新颖、色彩艳丽、光滑细腻。那场面是令人兴奋,令人感叹的,更令投资者自豪的。
从公司取名决定生产皮装到举行隆重的开业典礼,可以说潘金立是煞费苦心的。当时的中国正积极为申办奥运做准备,在时任国家工商局商标局局长刘佩智的建议下,这个在申办奥运热潮中的企业取名"奥豹"。凭着对服装市场的多年了解,潘金立把敏锐的目光瞄向了皮衣。他认为:随着中国人消费水平的逐渐提高,中国人的御寒服装在经历了从老棉衣到羽绒服的转化,皮衣市场方兴未艾,潜力巨大!他要创造自己的名牌皮衣,占领皮衣市场。为了造势,扩大企业和产品的影响力,潘金立和他的合作伙伴决定把开业典礼办得体面些,隆重些,效果更好些。
开业典礼后,"奥豹"皮衣正像其雄壮的名字一样声势不凡,迅速被市场看好。当年在全国争办奥运名优产品博览会上获"优质产品奖",在北京百货大楼第三届服装节上获"消费者满意奖",在北京城乡贸易中心首届服装购物节上获"销售优胜奖"。那年中国申奥失败了,潘金立流泪了。
而更可怕的是,随着申奥的失败,一场厄运也向品牌正在不断提高的"奥豹"实业公司袭来:由于领导层对发展意见不一、指挥失控、管理混乱等原因,迫使"奥豹实业"在1994年3月不得不宣布倒闭。
公司的夭折使潘金立痛心疾首,这无疑是对他雄心勃勃创业梦的沉重打击。失败给懦夫带来的只是悲伤,而给强者送来的却是"清醒剂",使偏离航向的航船作紧急的"方位"调整。潘金立在经过痛苦的思考后,决定倾其所有买下公司。面对分摊在身上的100多万元债务和3千多件库存皮衣,他及时调整了营销策略,他利用租柜台经营时与北京各大商场建立的良好关系,获得了商场最好的位置,又根据不同款式确定不同的价格,绝不做"清仓处理"。由于这批皮衣款式新颖,质量不错,很快就被抢购一空。而看着潘金立分到的库存皮衣销势良好,其他股东只能干着急。因为他们的货进不了这些著名商场,他们找到潘金立,以较低的价格成批将库存皮衣卖给潘金立。而潘金立在商场仍然以原售价卖出。他不仅没亏本,还在其中赚了一大笔钱。有了资金,潘金立就有了转机。他接着又吸收了一批新的股东,走上了新的创业之路。
在这次重新组建中,他深刻反省了第一次创业失败的教训,施展其多年的经营智慧和温州人特有的精明,对"奥豹"进行彻底的改造。一次创业的失败关键在于领导班子不团结,指挥失控。他吸取教训,选择股东时十分慎重。为确保对公司的领导权,他掌握了公司51%的股份,对公司实行控股。同时,他十分尊重其他股东,注意协调股东之间的关系,重大问题实行民主决策,而不独断专行。从而形成了既有权威,又有民主,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美国著名的市场美学开拓者、品牌战略专家汤姆·彼得斯有句"品牌为王"的名言。他指出:"在拥挤不堪的市场上,你要想出头,就得靠品牌。……品牌!品牌!!品牌!!!这是90年代后期及未来的呼唤。"在多年的生产经营中,潘金立对品牌的重要性认识不可谓不深刻。因此他在跌倒重新爬起的时候,仍然紧紧地抓住品牌建设不放。同时,他和新股东们将目光又转向了羊皮服装和西服,开始注重多元化发展。通过潘金立和全体奥豹人的努力,1995年,"奥豹"皮衣夺下了北京市皮衣销售的桂冠。1996年,形势更是看好,入夏几个月,销售量居然超出了1995年全年的销售量,淡季倒成了旺季,以致京城报纸惊呼:"奥豹皮衣热了北京之夏!"北京各大商场竞相争夺销售权,这使潘金立显得很被动。他常常为多给了这家,少给了那家遭到埋怨而感到烦恼、苦闷。1999年企业又推出了"奥豹"西服,仅一年时间就取得了销售量第三名的好业绩。
面对销售热浪,潘金立和他的合作者只好扩大生产。他们将厂址选在美丽的北京世界公园附近,建起一排排标准厂房,职工宿舍、食堂一应俱全,使500多名员工在企业找到了在家的感觉,并缓解了服装供应紧张的局面。
2000年,在众多服装企业家参加大连国际服装节之时,潘金立却一反常态,决定借公司成立七周年之际,再次邀请北京新丝路模特队表演,地点则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
想着过去的岁月所发生的事情,看着台上出色的表演,潘金立的泪水就像开了闸似的往下流。这是创业艰辛的泪水,这是成功喜悦的泪水呵。
二
江泽民总书记曾如此评价温州人:"世界的人都知道温州人会做生意,沿海靠山赋予他们这种开放的精神,冒险的精神,最主要的是温州人能吃苦。"
当潘金立和我谈起他的创业和生活经历时,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他的开放冒险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我16岁高中毕业后,由芙蓉中学读书时的班主任介绍到一所村小去教书。尽管每月只能挣20多元的代课工资,但我觉得日子过得也蛮有滋味的。在校时,我工作很努力,很认真。但几个月过去,我觉得转正蛮困难,这样下去以后会没有出头,就想到社队企业去上班。但是我父亲是一个普通农民,跟公社的领导没有什么关系。这样我想只能靠自己努力了。我思想比较活跃,也比较善于交际,很快就和公社的一些干部成了朋友。那时山区高中毕业的人不多,公社书记对我印象蛮好,在他的安排下,我进入了社队企业。在社队企业里,我跑过供销,当过会计。在跑供销的生涯中,我走南闯北,推销过登山鞋和香烟壳的锡箔纸,和大大小小的商场及卷烟厂都谈过业务。出差途中,有时没有车就跑步,跑得气喘吁吁;有时好不容易爬上公共汽车或火车,但却没有位置,站十多小时都有,有时还爬到脏兮兮的座位下面,那真是苦呀。但是每当想到有业务可订时,心中总是充满了信心……"谈着谈着,潘金立陷入了往日深深的回忆之中。
"1983年我到家乡的麻厂当会计,做了一年多后,我看到有少数老乡到外面做服装时,我的心开始动了。我想每月赚40元的工资,这样下去何年何月才有希望,何时才能减轻家庭负担?我决心出去闯一闯。尽管厂长一再挽留,我还是凑了6000元带着妻子和陈登儒、林加林等几个好友跑到了内蒙古二连浩特,由于我们几个人中只有我和陈登儒有边防证,所以做服装只能在一个未到边防城市的小镇做。每天,我和陈登儒将加班加点做好的衣服扛到肩上,在刺骨的寒风中前进,送到市场去卖。等卖完回来时,我们已是精疲力尽,一抹脸上全是沙土。但是我们却不敢休息,经常是顶住阵阵睡意,饿着肚子。可是辛勤的劳动,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幸运和财富。四个月下来,我们一盘存还亏了一万多元。无奈之下,我们只能将账结清,卖掉裁缝车、熨斗等工具后每人分得350元,大家各奔各的路。我和妻子又辗转到了北京,借宿在亲戚朋友家,希望能找点事情干。可是北京对外来人口管理很严,而且我们也没有多少本钱。我便从老乡那里借了些钱,重新置办了裁缝机、熨斗等简单设备,来到内蒙古。为了节省支出,我们一边到老乡处学一边做,一天做几十条裤子,有时忙到午夜,有时打通宵。眼睛都熬红了,手脚都累麻了。当时有一种"海军蓝"的裤子比较好卖,裤子做好后,我便打好包扛在肩上,迎着风沙将裤子运到市场里卖。到了过年时,我们赚了几千元钱,回家后,还清了信用社的钱。1985年我妻子快要生孩子,我就没有再出去闯。这时我看到老家芙蓉镇上建房户多起来了,便想到在芙蓉开了一家钢筋店。钢筋有大有小,都要把它截断,捆成一捆捆的。拉钢筋是很辛苦的。一天到晚,我截钢筋,搬钢筋,累得汗都湿透了衣服,好像从水里刚爬上来一样。妻子把孩子生下来后,也帮助我打理店堂,有时还背着孩子拉钢筋搬东西。这样辛辛苦苦忙了一年多。到了年底一算账,我们也只赚了几千元钱。"
大年三十,全家人吃年夜饭。
"儿啊,你看看我们芙蓉街,别人拉板车的平台屋也建起来了,别人都讲你有能力,关系也蛮好,还住旧房子。"正当大家沉浸在过年的喜悦中时,母亲说出了自己的心事。是啊,母亲都这么大的岁数了,还住着又矮又旧的房子,自己还能算是个孝子吗?
母亲的心是儿女们感情的温度表。听着母亲的话,潘金立竟一时哽咽,说不出话来。可是那眼泪却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他放下了筷子说:"妈,两年之内,如果建不起新房子,我金立就不回来。"
气氛顿时严肃了起来,接着,一家人谁都没说话,吃了一顿很不愉快的年夜饭。
当燕子南飞、春草泛绿的时候,潘金立在当时个私经济还不很活跃的情况下,申报了芙蓉服装厂,他知道有了一个正规的厂才能进入商场承包柜台。接着,他带着妻子和两个温岭裁缝来到了北京,开始购料做服装。通过半个月的努力,潘金立便顺利地进入北京赫赫有名的东安市场美侬时装店,拥有了该店一半的场地。在外边加工时装后便送到店里卖。大商场和款式新颖的服装给他带来了好机遇,每天,店里人来人往,非常热闹。这一年他赚了几万元钱。
一个山沟沟里出来的农家子弟一次赚到了几万元钱,甭提多高兴了。他日夜兼程回到了老家芙蓉,开始建房子。人逢喜事精神爽,看着儿子迈着轻快的脚步在忙碌着,母亲笑了。
那年他在芙蓉街建起了最高的五层楼,提前实现了自己在母亲面前许下的诺言。小山村震动了,潘金立成了万元户的消息传遍了整个芙蓉镇。
1989年的时候,潘金立一边做服装生意,一边和一位温州人合伙做起了皮革生意。温州是"中国鞋都",当时的鞋业就已经比较发达了,潘金立从温州进货后打入了北京西单商场、隆福大厦、前门商业大厦等五六个大商场,温州买来24元的皮鞋,在商场里卖48元,而且还供不应求。
三
正当潘金立把服装和鞋业经营得有条不紊的时候,一场灾难性的打击正悄悄地向他靠近。1989年5月17日,在北京住处加工服装的妻子说自己头很痛要去医院看。到一家妇产医院检查时医生称看不出有什么毛病,建议去北京宣武医院去看。潘金立乘出租车送妻子到宣武医院。刚送到宣武医院,妻子就口吐白沫,不省人事。相濡以沫的妻子休克过去,潘金立慌了,他一边拼命抱起妻子,一边声嘶力竭地呼叫医生。看着成了泪人的潘金立,所有在场的医生和护士都感动了。抢救工作是一路绿灯,及时而又稳妥。然而潘金立还是十分担心,因为妻子得的是病毒性脑膜炎,这是一种很难治愈的重病,一同进去的病人已经相继离开人世。每天陪妻子的潘金立经常乘妻子不注意时暗暗抹泪。他担心哪!然而伤心归伤心,找医生,服侍妻子,还要安排商场的事,他却有条不紊,忙而不乱。在医务人员和家属的配合下,他妻子终于奇迹般康复。
当年年底,夫妻俩回到老家。为了欢欢喜喜、干干净净过个年,妻子开始在家里打扫卫生,突然,妻子觉得股骨有点不舒服。当时也没怎么在意,认为是打扫卫生太累了。次年正月到北京大医院一检查,医生确诊为股骨坏死。股骨坏死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心力交瘁的潘金立听到这个坏消息的时候,他震呆了。老天啊,你为什么要这样待我呀!从此开始,潘金立不得不暂时放下手头的生意,全身心地投入了为妻子寻医的道路。北京的大医院、小医院,他几乎都走遍了。他不断地走,不断地问,哪里医生最好,哪种治疗方法最佳。当得到的是一个个不肯定的答复时,潘金立真的有一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感觉。他欲哭无泪,心在滴血!
也许是他的这种品德,这种精神感动了大家,当北京304医院的一位主任医生在南京股骨头坏死国际会议上获悉,广州中医学院袁浩教授发明了一种先进的保守治疗方法后,他即告诉了潘金立。兴奋不已的潘金立即刻找到一商场里的朋友,写信给袁浩教授。金立捎上信,带着妻子来到了广州。袁教授是全国人大代表、劳动模范,他发明了新的骨头坏死疗法后,前来寻医的人络绎不绝。每星期他只能做两个手术,可是已经安排的就有140多人。这就是说,即使能排上队让袁教授亲自动手术的话,要一年多时间!
在商场中搏击风雨的潘金立对时间的概念有个深刻的理解,做生意"时间就是金钱",而妻子的病这么重,"时间就是生命"呀,耽搁越长,希望越少。因此,当不接见的袁教授吩咐另一名副教授给潘金立妻子开半年药时,潘金立没有去开药,而是在广州开宾馆住了下来。他打听到袁教授的家庭住址和电话后就一个人去登门拜访。而袁教授的夫人称袁教授还没回来。但潘金立却不死心,他在袁教授家门外从晚上7时等到深夜才回去。次日天蒙蒙亮,他又到了袁教授家,他想在袁教授上班前"截"住袁教授。然而等到9点30分左右,还不见教授出来,他便去敲门。但袁教授夫人只开了一条门缝说,袁教授昨晚没回来。打开门就是打开了希望之门呀,因此潘金立推住这扇门,讲夫妻俩创业的艰辛;讲夫妻俩深厚的感情;讲求医的经过;讲如果失去妻子,就会失去事业等等,终于感动了袁教授夫人,让金立走进了家里。袁教授也被潘金立的故事深深地震撼了,他说:"你是个例外,我尽早安排为你妻子做手术。"在袁教授的精心治疗和医务人员的精心护理下,他妻子的病终于治好了。英国著名的剧作家莎士比亚说过这样一句话:"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才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风平浪静的海面,所有的船只都可以并驱竞胜;命运的铁拳击中要害的时候,只有大勇大智的人才能够处之泰然。"当我听潘金立讲这段故事时,我觉得这句话用在他的身上是最合适不过了。
其实在潘金立的身上,时时处处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顽强拼搏的精神。有一次他为了进入一个大商场,但是难度很大很大。而这个商场对于他的事业来说,则是一个关键。当许多人叫他放弃时,他却去打听经理的住处,并在一个雪花漫天飞舞的时候站在经理家的门口,从下午5时一直等到晚上9时多。9时半左右,当经理看到门外站着一个冻得直打哆嗦的青年人,便关心地问他,为什么事来找他。当他说为租柜台的事而来,并且已整整等了4个多小时,经理感动了,说还有几个柜台未安排,很快就为他安排了柜台,使他很快进入了大商场经营。这为他初期的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些年,潘金立的事业不断得到发展,但面对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科学技术一日千里,使他对财富、对做人、对学习、对知识等有更深刻的理解。商海沉浮,使他认识到赚钱不是人生惟一目的,人应该有更多的需要和更高的追求。为此,他自己多次走进中央党校进行短训,还通过努力,将两个子女分别送进了清华大学附小和附中,让他们接受最好的教育。他深深地懂得,给子女更多的钱,还不如给子女以知识,这才是最宝贵的。对社会的奉献也是如此,近年来他多次为抗洪救灾和家乡建设捐资捐物,但他更看重的是对祖国下一代的培养和教育,1999年上半年,他在家乡芙蓉中学建立了潘金立育才基金会,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做人做事做生意的道路上,他将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完善自己。